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节 十字花科黑腐病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菌源概述 | 第14-16页 |
·黑腐病病原菌的类群和分类地位 | 第14页 |
·黑腐病病原菌分化 | 第14-15页 |
·黑腐病病原菌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黑腐病病原菌致病机理 | 第15页 |
·传播、侵染途径及发病条件 | 第15-16页 |
·十字花科黑腐病病害症状 | 第16-17页 |
·大白菜黑腐病病害症状 | 第16-17页 |
·大白菜黑腐病幼苗期病害症状 | 第16-17页 |
·大白菜黑腐病成株期病害病状 | 第17页 |
·大白菜黑腐病生殖生长期病害症状 | 第17页 |
·其它十字花科植物黑腐病病病害症状 | 第17页 |
·十字花科黑腐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 | 第17-21页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保存与鉴定 | 第17-18页 |
·大白菜黑腐病接种方法 | 第18页 |
·不同接种方法比较分析 | 第18-20页 |
·接种条件分析 | 第20-21页 |
·抗性评价 | 第21页 |
第二节 植物抗病机制概述 | 第21-29页 |
·生理生化抗病性 | 第22-26页 |
·活性氧代谢与植物抗病性 | 第22-25页 |
·保护酶系与植物抗病性 | 第25-26页 |
·形态结构抗病性 | 第26-29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 | 第29-3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大白菜黑腐病菌YL-17 的回接鉴定 | 第32-35页 |
·引言 | 第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供试菌种及寄主 | 第32页 |
·寄主培养 | 第32页 |
·黑腐病YL-17 悬浮液制备 | 第32页 |
·接种 | 第32-33页 |
·病原菌的采集 | 第33页 |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33页 |
·菌种鉴定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病原菌的菌落鉴定结果 | 第33-34页 |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结果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大白菜接种黑腐病菌后保护酶活性与抗病性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35-46页 |
·引言 | 第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供试品种 | 第35页 |
·材料培养 | 第35页 |
·黑腐病病原菌悬浮液制备 | 第35-36页 |
·接种 | 第36页 |
·取材 | 第36页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6页 |
·病情调查 | 第36页 |
·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病情调查 | 第37页 |
·大白菜接种病菌后SOD 酶活与抗病性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9页 |
·大白菜接种病菌后CAT 酶活与抗病性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2页 |
·大白菜接种病菌后POD 酶活与抗病性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大白菜幼苗叶片抗氧化酶系统对黑腐病菌入侵的反应 | 第46-51页 |
·引言 | 第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供试品种 | 第46页 |
·材料培养 | 第46页 |
·黑腐病病原菌悬浮液制备 | 第46页 |
·接种 | 第46页 |
·取材 | 第46页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46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46-47页 |
·统计分析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接种后超氧阴离子含量变化 | 第47页 |
·接种后丙二醛含量变化 | 第47-48页 |
·保护酶活性变化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第六章 黑腐病入侵对大白菜幼苗叶片细胞学结构的影响 | 第51-54页 |
·引言 | 第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供试材料 | 第51页 |
·材料培养 | 第51页 |
·黑腐病病原菌悬浮液制备 | 第51页 |
·接种 | 第51页 |
·取材 | 第51页 |
·制样与观察 | 第51-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大白菜幼苗叶片侵染过程显微结构比较 | 第52页 |
·大白菜幼苗叶片侵染过程超微结构比较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4-56页 |
·大白菜幼苗叶片抗黑腐病菌的生理学机制研究结果 | 第54页 |
·抗氧化酶与抗病性的相关性 | 第54页 |
·抗氧化酶系统的反应 | 第54页 |
·大白菜幼苗叶片抗黑腐病菌的细胞学机制研究结果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