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豆荚类论文--扁豆(鹊豆、蛾眉豆)论文

扁豆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花序发育的生理学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主要中英文缩写表第17-1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45页
 1 扁豆分子遗传图谱第19-30页
   ·扁豆概况第19-20页
   ·植物分子标记第20-22页
     ·RFLP 标记第21页
     ·RAPD 标记第21页
     ·SSR 标记第21页
     ·AFLP 标记第21-22页
     ·SNP 标记第22页
   ·RAPD 技术的应用第22-25页
     ·品种、品系的指纹图谱的绘制第22-23页
     ·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3页
     ·遗传学图谱构建第23-24页
     ·新遗传资源鉴定第24页
     ·目标基因的定位与分离第24-25页
     ·其他方面的应用第25页
   ·扁豆遗传图谱第25-30页
     ·作图群体第25-27页
     ·植物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的常用软件第27页
     ·扁豆及其它豆类遗传图谱的研究现状第27-30页
 2 花序性状、果实性状及生育期性状QTL 分析的研究进展第30-36页
   ·数量性状QTL 定位的分析方法第30-32页
     ·均值差比较法第30页
     ·性状-标记回归法第30-31页
     ·性状-QTL 回归法第31-32页
   ·定位条件第32页
   ·QTL 精细定位第32-33页
     ·单个QTL 的精细定位第32-33页
     ·全基因组QTL 的精细定位第33页
   ·花序性状QTL 定位的研究进展第33-35页
   ·果实性状、生育期性状QTL 定位的研究进展第35-36页
 3 扁豆花序分化、发育的研究进展第36-42页
   ·扁豆花序外部形态特征第36页
   ·花序分化的形态学研究第36-40页
     ·花芽分化时顶端分生组织的变化第37页
     ·花芽分化的时期和基本条件第37-38页
     ·花芽分化的过程第38-40页
   ·豆类花芽分化形态学研究进展第40-41页
   ·花序生长发育期的生长模型研究第41-42页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和意义第42-45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42-43页
     ·主要内容第42页
     ·技术路线第42-43页
   ·本课题研究目的第43页
   ·本课题研究意义第43-45页
第二章 扁豆RAPD 反应体系的优化第45-51页
 1 材料和试剂第45-46页
   ·材料第45页
   ·试剂第45-46页
 2 试验方法第46-47页
   ·DNA 的提取第46页
   ·RAPD 反应体系的优化第46页
   ·RAPD 操作程序和扩增程序第46-4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7-50页
   ·Mg~(2+)浓度和Taq DNA 聚合酶优化第47-48页
   ·dNTP 浓度和引物浓度优化第48页
   ·模板DNA 浓度的优化第48-49页
   ·循环数和退火稳定的优化第49-50页
 4. 讨论第50-51页
第三章 扁豆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第51-5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1-52页
   ·植物材料第51页
   ·试验方法第51-52页
     ·DNA 提取第51页
     ·RAPD 程序第51页
     ·F_2 群体的形态学性状调查第51-52页
     ·图谱构建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6页
   ·引物筛选和F_2 群体中RAPD 标记的分离第52-53页
   ·质量性状的表型评估第53页
   ·遗传图谱构建第53-56页
 3 讨论第56-58页
   ·遗传连锁图谱第56页
   ·标记偏分离情况第56-58页
第四章 扁豆花序性状的QTL 定位第58-7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8-60页
   ·植物材料第58页
   ·F_2 群体和F_3 株系的形态学性状调查第58-59页
   ·统计分析和 QTL 定位第59-6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0-70页
   ·数量性状的表型评估及相关性分析第60-64页
   ·花序长度性状及组成性状的QTLs 定位第64-66页
     ·F_2/(春季)群体中性状的QTLs 定位第65-66页
     ·F_3/(秋季)株系中性状的QTLs 定位第66页
     ·F_3/(春季)株系中性状的QTLs 定位第66页
   ·花序长度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第66-70页
 3 讨论第70-72页
第五章 扁豆果实性状、生育期性状的QTL 定位及群体不同世代间的结果比较第72-95页
 1 植物材料第72-74页
   ·F_2 群体和F_3 株系的形态学性状调查第72-73页
   ·贝叶斯定位QTL第73-74页
 2 结果第74-80页
   ·F_2 群体中每个性状的QTL 定位第74-76页
     ·荚长度(PL)第74-75页
     ·荚宽度(PD)第75页
     ·荚厚度(PFT)第75页
     ·开花期(FT)第75页
     ·结荚期(PT)第75页
     ·成熟期(HMP)第75-76页
   ·F_3 株系中每个性状的QTL 定位第76-80页
     ·数量性状表型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第76-77页
     ·性状QTL 定位及QTL 与环境互作的评估第77-80页
   ·性状的共定位第80页
 3 讨论第80-95页
   ·F_2 群体和F_3 株系中的主效QTL第81页
   ·F_2 群体和F_3 株系中的上位性互作效应第81页
   ·F_3 株系中QEs 对性状的影响第81-82页
   ·性状的QTL 共定位第82-95页
第六章 扁豆花序分化、发育形态学研究第95-10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95-97页
   ·试验材料第95页
   ·石蜡切片法第95-97页
     ·材料的采集、分割第95-96页
     ·固定第96页
     ·冲洗、脱水、透明第96页
     ·透入、包埋第96页
     ·切片、贴片第96-97页
     ·染色第97页
     ·封藏第9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7-107页
   ·扁豆花序分化显微结构观察第98-103页
   ·花序分化、发育过程中扁豆花序轴观察第103-107页
     ·花序分化过程中扁豆花序轴生长观察第103-104页
     ·相同环境条件下扁豆花序轴发育第104-106页
     ·不同环境条件下扁豆花序轴发育第106-107页
 3 讨论第107-108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08-110页
 1 结论第108-109页
 2 创新之处第109页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09页
 4 今后工作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9页
附录1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博士期间发表、拟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第122-123页
博士期间参加的课题研究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带尾缘吹气的叶轮机械内部流动和气动噪声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GABA能通路对小鸡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协同放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