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 ·单纤维拔出实验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基本模型 | 第16-17页 |
| ·应力降理论 | 第17-18页 |
| ·剪滞理论 | 第18页 |
| ·界面断裂能理论 | 第18页 |
| ·摩擦剪应力的计算 | 第18页 |
| ·单纤维拔出实验的应用 | 第18-20页 |
| ·ANSYS 软件及其二次开发的发展状况 | 第20-22页 |
| ·ANSYS 软件的概述 | 第20页 |
| ·ANSYS 软件二次开发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20-22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单纤维拔出实验有限元分析 | 第24-43页 |
| ·单纤维拔出实验 | 第24-27页 |
| ·单纤维拔出实验原理 | 第24-25页 |
| ·单纤维拔出实验几个重要概念 | 第25-27页 |
| ·单纤维拔出实验模拟的理论依据 | 第27-30页 |
| ·有限元的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 ·线性拟合原理 | 第28-30页 |
| ·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 | 第30-33页 |
| ·APDL 简介 | 第30-31页 |
| ·GUI 方式和BATCH 方式 | 第31-32页 |
| ·APDL 文件的生存 | 第32-33页 |
| ·单纤维拔出实验模拟原理 | 第33-38页 |
| ·单纤维拔出实验实体模型 | 第33-34页 |
| ·ANSYS 的APDL 程序设计流程图 | 第34-35页 |
| ·单纤维拔出实验有限元单元 | 第35-36页 |
| ·边界条件 | 第36-37页 |
| ·失效判断准则 | 第37-38页 |
| ·单纤维拔出实验有限元分析 | 第38-42页 |
| ·有限元模拟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单纤维拔出实验设计 | 第43-50页 |
| ·单纤维拔出实验过程与设备 | 第43-46页 |
| ·实验模型与参数 | 第43-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 ·树脂基体单纤维拔出试样的制备 | 第44-45页 |
| ·单纤维拔出设备 | 第45-46页 |
| ·单纤维拔出实验的计算理论 | 第46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 ·纤维埋入基体的临界长度分析 | 第47-48页 |
| ·界面强度分析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ANSYS 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 | 第50-61页 |
| ·ANSYS 的内嵌二次开发技术 | 第50-53页 |
| ·ANSYS 用户界面设计语言(UIDL) | 第51-52页 |
| ·ANSYS 用户可编程特性(UPFs) | 第52-53页 |
| ·基于VC++的ANSYS 二次开发技术 | 第53-60页 |
| ·基于VC++的ANSYS 二次开发技术原理 | 第54-55页 |
| ·VC++与ANSYS 接口设计 | 第55-57页 |
| ·VC++进程编程技术 | 第57-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单纤维拔出实验模拟分析系统设计 | 第61-76页 |
| ·系统分析 | 第61-64页 |
| ·系统设计目标 | 第61-62页 |
| ·系统工作原理 | 第62-63页 |
| ·系统总体框架 | 第63页 |
| ·系统开发结构 | 第63-64页 |
| ·系统平台选择 | 第64-65页 |
| ·系统硬件平台 | 第64页 |
| ·系统软件平台 | 第64页 |
| ·数据库平台 | 第64页 |
| ·开发工具 | 第64-65页 |
| ·系统的界面设计 | 第65-68页 |
| ·参数界面 | 第65-66页 |
| ·运行界面 | 第66-67页 |
| ·列表界面 | 第67页 |
| ·后处理界面 | 第67-68页 |
| ·数据库设计 | 第68-70页 |
| ·Access 数据库设计 | 第68-69页 |
| ·数据库访问方式 | 第69-70页 |
| ·系统类模块的实现 | 第70-73页 |
| ·参数界面对话框类(CParaDlg) | 第71-72页 |
| ·ANSYS 运行界面对话框类(CDlgAnsysRun) | 第72-73页 |
| ·后处理界面对话框类(CDlgRel) | 第73页 |
| ·系统运行演示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76-78页 |
|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论 | 第76-77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77页 |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附录 | 第82-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