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图片目录 | 第12-13页 |
表格目录 | 第13-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17页 |
·课题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WEB 2.0 特性分析和WEB 数据挖掘研究 | 第17-26页 |
·WEB 2.0 特性分析 | 第17-18页 |
·WEB 数据挖掘方法 | 第18-25页 |
·数据挖掘概述 | 第18页 |
·传统的Web 数据挖掘 | 第18-19页 |
·内容主题的聚类分析技术 | 第19-23页 |
·与Web 2.0 相关的个性化服务的实现技术 | 第23-25页 |
·本章小节 | 第25-26页 |
第3章 WEB 2.0 下用户网络交互行为的数据建模 | 第26-43页 |
·WEB 2.0 下用户网络交互行为分析 | 第26页 |
·WEB 2.0 下用户网络交互行为模型建模 | 第26-42页 |
·Web 2.0 下的用户模型 | 第27-34页 |
·Web 2.0 下的内容模型 | 第34-40页 |
·Web 2.0 下的服务模型 | 第40-42页 |
·本章小节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WEB 2.0 的个性化网络广告模型及验证 | 第43-66页 |
·个性化网络广告模型 | 第43-52页 |
·个性化网络广告模型的基本假设和主要数据成员 | 第43-45页 |
·个性化网络广告模型的关键信息要素 | 第45-49页 |
·个性化网络广告模型决策流程 | 第49-51页 |
·个性化网络广告模型效果的理论分析 | 第51-52页 |
·个性化网络广告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52-61页 |
·实验思路 | 第52-54页 |
·实验环境 | 第54页 |
·实验系统设计 | 第54-61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1-65页 |
·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实验分析 | 第62-65页 |
·本章小节 | 第65-66页 |
第5章 基于WEB 2.0 的用户恶意行为控制模型及实验 | 第66-77页 |
·基于WEB 2.0 的用户恶意行为控制模型 | 第66-75页 |
·用户恶意行为的识别 | 第66-69页 |
·用户恶意行为的风险评估和控制 | 第69-70页 |
·用户恶意行为控制的奖惩机制 | 第70-73页 |
·用户恶意行为控制模型 | 第73-75页 |
·用户恶意行为控制模型实验验证 | 第75-76页 |
·内容非法性行为控制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75页 |
·灌水性行为控制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75-76页 |
·本章小节 | 第76-7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