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冲突 | 第9-12页 |
(一) 刑法典第25 条第2 款的困境 | 第9-10页 |
(二) 司法解释的立场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刑法史的视角:时存时废的过失共同正犯 | 第12-15页 |
(一) 我国历史上关于过失共同正犯的规定 | 第12-13页 |
1. 唐律:以共同过失共犯为例外 | 第12页 |
2. 1912 《大清暂行新刑律》:全面承认过失共同正犯 | 第12-13页 |
3. 1928 年《中华民国刑法》:有限承认过失共同正犯 | 第13页 |
4. 1935 年《中华民国刑法》:全面否定过失共同正犯 | 第13页 |
(二) 小结 | 第13-15页 |
第三章 比较法的视角:立法例、判例和学说 | 第15-22页 |
(一) 立法例 | 第15-17页 |
1. 空白例 | 第15页 |
2. 否定例 | 第15-16页 |
3. 限制肯定例 | 第16-17页 |
(二) 判例 | 第17-19页 |
1. 日本:立场不定的判例 | 第17页 |
2. 瑞士:“滚石案”. | 第17-18页 |
3. 德国:“皮鞋亮光器案”. | 第18-19页 |
4. 我国台湾地区判例 | 第19页 |
(三) 学说争论 | 第19-22页 |
1. 肯定说 | 第20页 |
2. 否定说 | 第20-21页 |
3. 限制肯定说 | 第21-22页 |
第四章 国内刑法理论纷争 | 第22-27页 |
(一) 解释论 | 第22页 |
(二) 立法论 | 第22-23页 |
(三) 刑事政策 | 第23-24页 |
(四) 共犯本质论 | 第24-25页 |
(五) 结果加重犯的过失因素 | 第25-26页 |
(六)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五章 过失共同正犯的行为共同 | 第27-38页 |
(一) 形式定义 | 第27-29页 |
(二) 实质定义 | 第29-30页 |
(三) 过失行为共同的类型 | 第30-32页 |
1. 过失的共同作为 | 第31-32页 |
2. 过失的共同不作为 | 第32页 |
3. 过失实行行为的混合 | 第32页 |
(四) 过失行为共同的要件 | 第32-38页 |
1. 行为共同说 | 第33页 |
2. 共同义务共同反说 | 第33-35页 |
3. 法律地位平等说 | 第35-36页 |
4. 过失同时犯解消说 | 第36-38页 |
第六章 过失共同正犯的意思共同 | 第38-44页 |
(一) 过失犯的本质 | 第38-39页 |
(二) 意思联络和共同注意义务 | 第39-41页 |
(三) 过失意思共同的构成 | 第41-44页 |
1. 共同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 | 第41-42页 |
2. 意思联系的实质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