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 第10-12页 |
·特点及危害 | 第10页 |
·侵染过程 | 第10页 |
·分泌的毒性因子 | 第10-11页 |
·扩展与定殖能力 | 第11-12页 |
·病原细菌的分泌系统 | 第12-13页 |
·I 型分泌系统 | 第12页 |
·II 型分泌系统 | 第12-13页 |
·III 型分泌系统 | 第13页 |
·IV 型分泌系统 | 第13页 |
·V 型分泌系统 | 第13页 |
·新型的分泌系统—VI 型分泌系统的发现 | 第13-16页 |
·VI 型分泌系统与革兰氏阴性病原菌致病性的关系 | 第14-15页 |
·VI 型分泌系统的作用机制 | 第15-16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青枯菌突变体库 Tn5 插入位点分析 | 第17-28页 |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17-18页 |
·实验方法 | 第18-22页 |
·青枯菌突变株DNA 提取 | 第18页 |
·Tn5 插入点右侧序列的PCR 扩增 | 第18-21页 |
·TAIL-PCR 扩增产物的回收 | 第21页 |
·TAIL-PCR 扩增的基因片段与 pGEM-T 载体的连接 | 第21-22页 |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 第22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22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TAIL-PCR 扩增结果及酶切鉴定 | 第22-24页 |
·Tn5 插入基因位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4-26页 |
·讨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青枯菌突变株致病力的分析 | 第28-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8-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青枯菌 3 号小种 Po41 与 Po41 突变体库中胞外蛋白突变株致病力的测定 | 第29页 |
·青枯菌胞外蛋白缺失突变株PM2594 在根部定殖及扩展能力的研究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青枯菌 Po41 突变体库中胞外蛋白缺失突变株致病力的测定 | 第30页 |
·马铃薯青枯菌 Po41 与 PM2594 在植株根部定殖及向上扩展菌量的比较 | 第30-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青枯菌imp 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33-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3-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imp 基因在 GMI1000 中的功能验证 | 第34-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imp 基因突变株的构建 | 第36-37页 |
·imp 基因突变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青枯菌 VI 型分泌系统基因克隆、vasK 突变株的构建及致病力分析. | 第39-48页 |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9-40页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VI 型分泌系统8 个基因的PCR 扩增 | 第40-41页 |
·庆大霉素基因的PCR 扩增 | 第41-42页 |
·基因重组自杀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42页 |
·青枯菌 GMI100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电转化 | 第42页 |
·基因突变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42-43页 |
·突变菌株和野生型菌株致病性的测定 | 第43页 |
·基因突变菌株的互补菌株构建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VI 型分泌系统基因簇中8 个基因的克隆 | 第43-44页 |
·庆大霉素基因的克隆及8 个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44页 |
·8 个基因对应的自杀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44页 |
·vasK 基因突变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44-45页 |
·vasK 基因互补菌株的制备 | 第45页 |
·突变菌株和野生型菌株致病性的测定 | 第45-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第六章 青枯菌vasK 基因突变体泌出蛋白的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 | 第48-60页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48页 |
·生化试剂 | 第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53页 |
·蛋白提取 | 第48-49页 |
·蛋白定量 | 第49页 |
·SDS-PAGE 电泳 | 第49-50页 |
·双向电泳 | 第50-53页 |
·差异蛋白的质谱分析 | 第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泌出蛋白的SDS-PAGE 分析 | 第53页 |
·泌出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 第53-55页 |
·泌出蛋白的质谱鉴定 | 第55-59页 |
·讨论 | 第59-60页 |
·泌出蛋白 SDS-PAGE 分析 | 第59页 |
·泌出蛋白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 | 第59-60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60-61页 |
一、确定了青枯菌突变体库Tn5 插入位点 | 第60页 |
二、筛选获得了与青枯菌致病力相关的突变株 | 第60页 |
三、明确了青枯菌imp 基因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60页 |
四、发现VI 型分泌系统编码基因vasK 与青枯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 第60页 |
五、通过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明确了vasK 基因缺失对青枯菌蛋白泌出的影响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