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校园网改造中的网络安全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从理论安全转向实用安全 | 第11页 |
·从静态防范体系转向动态防范体系 | 第11页 |
·从被动防范转向主动防御 | 第11页 |
·从单一产品转向整个安全防护体系 | 第11-12页 |
·从局部安全转向特定业务的全局安全 | 第12页 |
·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及解决思路 | 第12-14页 |
·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 | 第12-13页 |
·用户终端的安全措施 | 第13-14页 |
·网络安全系统的基本解决思路 | 第14页 |
·本文主要任务及目标 | 第14-16页 |
第2章 网络安全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6-27页 |
·系统基本功能 | 第16-19页 |
·自动安全防御 | 第17-18页 |
·自动系统修复 | 第18页 |
·自动策略学习 | 第18-19页 |
·网络安全系统的层次结构 | 第19-20页 |
·后台服务 | 第19-20页 |
·网络层面 | 第20页 |
·用户层面 | 第20页 |
·全局网络安全系统模型与原理 | 第20-26页 |
·EAPOL 介绍 | 第22页 |
·RADIUS 介绍 | 第22-23页 |
·JMS 介绍 | 第23-24页 |
·On Line 检测机制 | 第24页 |
·SMP 与SAM 的交互 | 第24-25页 |
·SMP 与交换机的交互 | 第25页 |
·SU 与SMP 的交互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IDS 联动子系统 | 第27-31页 |
·IDS 功能概述 | 第27页 |
·IDS 联动的设计思路 | 第27-28页 |
·IDS 与网络安全系统联动的实现 | 第28-30页 |
·系统构成 | 第28-29页 |
·实现流程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Windows 补丁强联动子系统 | 第31-36页 |
·Windows 补丁强联动系统概述 | 第31-33页 |
·Windows 补丁强联动实现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Windows 补丁强联动系统的优势 | 第32-33页 |
·Windows 补丁强联动系统的实现 | 第33-35页 |
·系统构成 | 第33-34页 |
·工作原理 | 第34页 |
·实现流程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Software Black& White List 控制子系统 | 第36-43页 |
·Software Black&White List 概述 | 第36-39页 |
·设计思路 | 第36-37页 |
·软件安装监控 | 第37页 |
·系统进程监控 | 第37-38页 |
·注册表监控 | 第38-39页 |
·后台服务监控 | 第39页 |
·实现流程 | 第39-41页 |
·SMP 服务器的策略制定 | 第40-41页 |
·客户端检测和通知 | 第41页 |
·交换机端执行网络控制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6章 Three-Dimensional ARP 防御子系统 | 第43-54页 |
·ARP 协议概述 | 第43-48页 |
·ARP 协议的工作机制 | 第43-44页 |
·ARP 欺骗的原理 | 第44-46页 |
·ARP 欺骗的常规防范措施 | 第46-48页 |
·Three-Dimensional ARP 防御解决方案 | 第48-53页 |
·工作原理 | 第48-50页 |
·实现过程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7章 基于GSN 的校园网改造项目的部署 | 第54-80页 |
·系统分析 | 第54-58页 |
·系统组成 | 第55页 |
·系统主要功能 | 第55-56页 |
·系统功能说明 | 第56-58页 |
·网络逻辑设计 | 第58-59页 |
·GSN 系统的部署 | 第59-75页 |
·IP 地址规划 | 第61-62页 |
·安全接入交换机的部署 | 第62-64页 |
·SMP 服务器的部署 | 第64-67页 |
·SAM 服务器的部署 | 第67-71页 |
·WSUS 服务器的部署 | 第71-73页 |
·SU 安全客户端的部署 | 第73-75页 |
·系统测试 | 第75-79页 |
·SU 与用户个人防火墙测试 | 第75-77页 |
·SU 与杀毒软件测试报告 | 第77-78页 |
·总体测试情况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