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实验研究部分 | 第11-33页 |
实验一:补肾强肝活血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体重、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第11-2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1-12页 |
·实验动物 | 第11页 |
·实验用药 | 第11-12页 |
·实验试剂 | 第12页 |
·实验仪器 | 第1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2-16页 |
·模型建立 | 第12-14页 |
·动物筛选 | 第12-13页 |
·造模方法 | 第13-14页 |
·模型判定 | 第14页 |
·动物分组 | 第14-15页 |
·给药方法 | 第15页 |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5页 |
·一般情况的观察 | 第15页 |
·神经行为评分法 | 第15页 |
·大鼠TTC染色及脑梗死体积测定 | 第15页 |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15-1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6-20页 |
·死亡分析 | 第16页 |
·一般情况分析 | 第16页 |
·治疗过程中各组体重比较 | 第16-18页 |
·治疗过程中各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的变化 | 第18-19页 |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比较 | 第19-20页 |
实验二、补肾强肝活血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中NO,NOS水平及大鼠脑组织的谷氨酸(GLU)水平的影响 | 第20-3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实验动物 | 第20-21页 |
·实验用药 | 第21页 |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实验仪器及器械 | 第2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动物造模及模型判定纳入 | 第21页 |
·动物分组 | 第21页 |
·观察指标检测及方法 | 第21-24页 |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2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4-27页 |
·死亡分析 | 第24页 |
·补肾强肝活血法对MACO再灌注大鼠血清中抗氧化生化指标(NO、NOS)的影响 | 第24-26页 |
·补肾强肝活血法对MACO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匀浆中生化指标(Glu)的影响 | 第26-27页 |
4 讨论 | 第27-33页 |
·补肾强肝活血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体重、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的实验结果显示 | 第27-28页 |
·补肾强肝活血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中NO,NOS水平及大鼠脑组织的谷氨酸(GLU)水平的影响的实验结果显示 | 第28页 |
·补肾强肝活血法能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体重、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血清中NO,NOS水平及大鼠脑组织的谷氨酸(GLU)水平产生影响的原因 | 第28-33页 |
·补肾强肝活血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中NO,NOS代谢水平具有调节作用 | 第29-31页 |
·补肾强肝活血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谷氨酸(GLU)水平具有调节作用 | 第31-33页 |
二、临床研究部分 | 第33-49页 |
补肾强肝活血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 第33-49页 |
1. 研究对象 | 第33-35页 |
·受试者对象来源 | 第33页 |
·受试者对象选择 | 第33-35页 |
·疾病诊断标准 | 第33-34页 |
·纳入标准 | 第34页 |
·排除标准(包括不适应症或剔除标准) | 第34-35页 |
·一般资料 | 第3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实验分组及治疗方法 | 第35-37页 |
·对照组 | 第36页 |
·治疗组 | 第36-37页 |
·观测项目 | 第37页 |
·安全性观测 | 第37页 |
·疗效观测 | 第37页 |
·统计方法 | 第37页 |
·疗效标准 | 第37-38页 |
3. 研究结果(疗效结果) | 第38-40页 |
·临床疗效比较 | 第38-39页 |
·中医证候疗效比效 | 第39页 |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Brunstrom偏瘫运动功能分级法) | 第39-40页 |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测(Barthel指数) | 第40页 |
4. 安全性评价 | 第40页 |
5. 讨论 | 第40-49页 |
·"补肾强肝活血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理论探讨 | 第40-42页 |
·祖国医学从肾从肝从血治疗中风偏瘫的历史源流 | 第40-41页 |
·现代对中风偏瘫病因病机的重新认识 | 第41-42页 |
·临床治疗观察证实:补肾强肝活血法为治疗中风偏瘫根本大法 | 第42-44页 |
·补肾强肝法为治疗中风偏瘫之本(肝肾阴虚) | 第42-43页 |
·活血法为治疗中风偏瘫之标 | 第43-44页 |
·补肾强肝活血法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剂-回春偏瘫方的方义分析 | 第44-47页 |
·方解——方中各药分析 | 第44-46页 |
·主要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第46-47页 |
·补肾强肝活血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47-49页 |
·临床疗效比较的分析 | 第47页 |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分析 | 第48页 |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测分析 | 第48页 |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分析 | 第48页 |
·依从性及科学性等分析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1 结论 | 第49页 |
2 问题及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57-66页 |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 第57-66页 |
附录1 AHA对静脉rtPA治疗的血压管理意见:[Circulation.1996;94:1167-1174.] | 第66-67页 |
附录2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研究组.陈清棠执笔.1995) | 第67-68页 |
附录3 中风病中医证候、体征评分表 | 第68-69页 |
附录4 偏瘫功能恢复过程Brunnstrom六阶段及功能评定标准 | 第69-71页 |
附录5 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 | 第71页 |
附录6 大鼠神经运动行为学评分法 | 第71-72页 |
附图1 各组治疗后TTC染色显示脑梗死体积图片 | 第72-7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