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 ·石油组分、性质及其污染的危害 | 第13-15页 |
| ·包气带石油污染现状 | 第15-16页 |
| ·含水层石油污染的现状 | 第16页 |
| ·石油污染的治理技术 | 第16-20页 |
| ·石油污染的异位修复技术 | 第16-17页 |
| ·石油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 | 第17-20页 |
| ·SVE 和 BS 修复的修复原理 | 第20-21页 |
| ·SVE 修复原理 | 第20页 |
| ·BS 修复原理 | 第20-2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SVE 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BS 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第2章 柴油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迁移 | 第26-36页 |
| ·实验设计 | 第26-29页 |
| ·实验内容 | 第26页 |
| ·实验装置、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 ·CODCr 的变化 | 第29-30页 |
| ·电导率的变化 | 第30-32页 |
| ·pH 的变化 | 第32-33页 |
| ·样品的全扫描 | 第33-35页 |
| ·实验结论 | 第35-36页 |
| 第3章 柴油污染包气带的气体抽提技术(SVE)修复 | 第36-45页 |
| ·实验设计 | 第36-38页 |
| ·实验内容 | 第36页 |
| ·实验装置、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 ·不同抽提速率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介质含水率差异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 第39-41页 |
| ·不同介质粒径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抽提方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污染物含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实验结论 | 第44-45页 |
| 第4章 柴油污染含水层的生物曝气(BS)实验 | 第45-51页 |
| ·实验设计 | 第45-47页 |
| ·实验内容 | 第45页 |
| ·实验装置、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 ·实验装置 | 第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 ·含水层被柴油污染的 TPH 动态变化 | 第47-48页 |
| ·循环井启动后含水层中 TPH 的动态变化 | 第48-49页 |
| ·实验结论 | 第49-51页 |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1-54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建议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