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百子闹元宵”及明清徽州木雕兴盛原因初探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0页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关于明清徽州木雕 | 第12-23页 |
一、明清时期徽州木雕的表现形式 | 第12-13页 |
二、明清徽州木雕的表现内容 | 第13-20页 |
三、明清徽州木雕的特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关于徽州木雕"百子闹元宵" | 第23-30页 |
一、"百子闹元宵"的雕饰内容 | 第23-26页 |
二、"百子闹元宵"雕饰的艺术特征分析 | 第26-30页 |
第三章 "百子闹元宵"的民俗文化内涵 | 第30-41页 |
一、"百子"中的民俗寓意 | 第30-33页 |
(一) "百子"与祈嗣风俗 | 第30-32页 |
(二) "百子"寓意多子多福、阖家欢乐 | 第32-33页 |
二、"元宵"或其他相关内容 | 第33-35页 |
三、"百子闹元宵"与徽州风俗 | 第35-38页 |
四、其他民间美术中的"百子闹元宵" | 第38-41页 |
第四章 由"百子闹元宵"看明清徽州木雕兴盛的原因 | 第41-55页 |
一、徽州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 | 第41-43页 |
二、砖木石为主的建筑材料与结构 | 第43-44页 |
三、儒学礼教的影响 | 第44-45页 |
四、徽州文化特点 | 第45-49页 |
(一) 儒商文化与宗族文化的结合 | 第45-47页 |
(二) 民俗文化与文人艺术的交融 | 第47-49页 |
五、徽商的意识与徽州经济的强盛 | 第49-51页 |
六、相关姊妹艺术的影响 | 第51-55页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