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中文文摘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33页 | 
| 1 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 | 第11-14页 | 
| 2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14-20页 | 
| 3 低浓度镉废水的生物处理法 | 第20-30页 | 
| ·生物吸附剂 | 第21-24页 | 
| ·影响生物吸附的理化因素 | 第24-26页 | 
| ·生物吸附镉离子的机理研究 | 第26-29页 | 
| ·微生物吸附Cd(Ⅱ)的吸附等温模型和动力学模型 | 第29-30页 | 
| 4 生物吸附剂的应用 | 第30-31页 | 
| 5 变形假单胞菌吸附Cd(Ⅱ)的研究展望 | 第31-32页 | 
| 6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2-33页 | 
| 第2章 抗镉细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 第33-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 ·耐镉细菌的初筛 | 第37-38页 | 
| ·耐镉细菌的复筛 | 第38-39页 | 
| ·菌株C-18的形态学特征 | 第39-40页 | 
|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40-41页 | 
| ·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和序列分析 | 第41-42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3章 变形假单胞菌C-18的培养基优化 | 第45-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 ·菌株C-18生长曲线 | 第47页 | 
| ·培养基成分对菌株C-18生物量的影响 | 第47-50页 | 
| ·最佳培养基条件优化 | 第50-52页 | 
| ·讨论 | 第52-55页 | 
| 第4章 变形假单胞菌C-18吸附Cd(Ⅱ)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5-71页 | 
|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8页 | 
| ·吸附剂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初始Cd(Ⅱ)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61-62页 | 
| ·菌龄对吸附的影响 | 第62-63页 | 
|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共存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 第64-65页 | 
| ·优化培养基对吸附的影响 | 第65-66页 | 
| ·吸附条件正交实验 | 第66-68页 | 
| ·讨论 | 第68-71页 | 
| 第5章 负载Cd(Ⅱ)吸附剂的解吸条件实验 | 第71-77页 | 
| ·实验材料 | 第71-72页 | 
| ·实验方法 | 第72-7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73页 | 
| ·解吸剂的选择 | 第73-74页 | 
| ·解吸剂浓度的确定 | 第74-75页 | 
| ·解吸时间的确定 | 第75页 | 
| ·讨论 | 第75-77页 | 
| 第6章 变形假单胞菌C-18吸附Cd(Ⅱ)的等温模型和动力学研究 | 第77-85页 | 
| ·实验材料 | 第77页 | 
| ·实验方法 | 第7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7-83页 | 
| ·吸附等温模型的拟合 | 第77-80页 | 
| ·动力学模型的拟合 | 第80-83页 | 
| ·讨论 | 第83-85页 | 
| 第7章 变形假单胞菌C-18吸附Cd(Ⅱ)机制的初步探讨 | 第85-93页 | 
| ·试验材料 | 第85页 | 
| ·实验方法 | 第85-8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7-91页 | 
| ·菌株C-18吸附Cd(Ⅱ)前后的SEM表征 | 第87-88页 | 
| ·菌株C-18吸附Cd(Ⅱ)前后的FTIR分析 | 第88-91页 | 
| ·菌株C-18吸附Cd(Ⅱ)前后的电感耦合等离子分析(ICP) | 第91页 | 
| ·死活菌吸附剂吸附Cd(Ⅱ)的比较 | 第91页 | 
| ·讨论 | 第91-93页 | 
| 结论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07-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1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