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循环经济预警系统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2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旅游循环经济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经济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 2 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运行 | 第20-24页 |
| ·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20-21页 |
| ·旅游循环经济的运行层面 | 第21-22页 |
| ·企业层面 | 第21页 |
| ·区域层面 | 第21-22页 |
| ·社会层面 | 第22页 |
| ·旅游循环经济的具体运行模式 | 第22-24页 |
| ·企业层面的微观循环应当积极发展 | 第22页 |
| ·区域层面的中观循环应当努力延伸 | 第22-23页 |
| ·社会层面的宏观循环应当早日实现 | 第23-24页 |
| 3 旅游循环经济预警系统的支持体系 | 第24-31页 |
| ·概念框架 | 第24-26页 |
| ·明确警义 | 第24页 |
| ·识别警兆 | 第24-25页 |
| ·预报警度 | 第25页 |
| ·确定警源 | 第25页 |
| ·排警调控 | 第25-26页 |
| ·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 ·宇宙飞船经济理论 | 第27页 |
| ·生态控制论 | 第27页 |
|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 ·宏观经济预警理论 | 第28页 |
| ·经济预警方法 | 第28-31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28-29页 |
| ·ARCH 预警方法 | 第29页 |
| ·景气指数法 | 第29-30页 |
| ·判别分析法 | 第30页 |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30-31页 |
| 4 区域旅游循环经济预警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第31-37页 |
| ·旅游循环经济预警系统的结构 | 第31-33页 |
| ·旅游警情诊断子系统 | 第31-32页 |
| ·旅游警兆辨识子系统 | 第32页 |
| ·旅游警度预报子系统 | 第32页 |
| ·旅游警源分析子系统 | 第32-33页 |
| ·旅游排警调控子系统 | 第33页 |
| ·旅游循环经济预警系统的功能 | 第33-34页 |
| ·预警参照功能 | 第33页 |
| ·超前调控功能 | 第33页 |
| ·及时处理功能 | 第33-34页 |
| ·动态管理功能 | 第34页 |
| ·旅游循环经济预警系统的特征 | 第34-37页 |
| ·系统研究的深刻性 | 第34-35页 |
| ·系统预警的积累性 | 第35页 |
| ·系统反应的灵敏性 | 第35页 |
| ·系统运行的动态性 | 第35页 |
| ·系统警源的复杂性 | 第35-37页 |
| 5 区域旅游循环经济预警系统的构建 | 第37-46页 |
| ·旅游循环经济预警系统的设计思路 | 第37-38页 |
| ·旅游循环经济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3页 |
| ·警情指标的选取 | 第39页 |
| ·警兆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9-43页 |
| ·计算综合预警指数 | 第43页 |
| ·确定警度 | 第43-44页 |
| ·警源的寻找与排警措施 | 第44-45页 |
| ·警源的寻找 | 第44页 |
| ·排警措施 | 第44-45页 |
| ·预测模型的选择 | 第45-46页 |
| 6 重庆市旅游循环经济预警的实证分析 | 第46-63页 |
| ·重庆市概况 | 第46-50页 |
| ·重庆市的自然资源概况 | 第46页 |
| ·重庆市的社会经济现状 | 第46-47页 |
| ·重庆市的旅游资源概况 | 第47页 |
|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47-48页 |
| ·重庆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 第48-50页 |
| ·重庆市旅游循环经济预警应用分析 | 第50-63页 |
| ·指标权重的求取 | 第50-52页 |
| ·原始数据收集与标准化处理 | 第52-56页 |
| ·计算综合预警指数 | 第56-57页 |
| ·警度的确定 | 第57-58页 |
| ·确定预测模型 | 第58-60页 |
| ·寻找警源进行排警 | 第60-63页 |
| 7 结论 | 第63-65页 |
| ·本文研究结论 | 第63页 |
| ·本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附录A | 第68-70页 |
| 附录B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