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1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1-12页 |
·实验动物 | 第11页 |
·主要试剂 | 第11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1-12页 |
2、实验方法 | 第12-15页 |
·药物制备 | 第12页 |
·动物分组 | 第12-13页 |
·模型复制 | 第13页 |
·给药方法 | 第13-14页 |
·观察指标 | 第14-15页 |
3、统计方法 | 第15-16页 |
结果 | 第16-20页 |
1、对大鼠的一般情况的影响 | 第16页 |
2、大鼠体重变化 | 第16页 |
3、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0含量的变化情况 | 第16-18页 |
4、病理形态学观察 | 第18-20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18页 |
·HE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18-20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20-30页 |
1、UC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20-22页 |
·恶唑酮模型 | 第20页 |
·乙酸模型 | 第20-21页 |
·DSS模型 | 第21页 |
·二硝基氯苯—乙酸模型 | 第21页 |
·大鼠结肠细菌菌株模型 | 第21-22页 |
·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模型 | 第22页 |
2、阳性对照物的选择 | 第22-24页 |
3、白芍七物颗粒剂治疗uc的结果分析及机理探讨 | 第24-28页 |
·白芍七物颗粒剂对血清TNF-a、IL-10含量的影响 | 第24-27页 |
·白芍七物颗粒剂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第27页 |
·白芍七物颗粒剂对UC大鼠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第27-28页 |
4、问题与展望 | 第28-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附录 | 第34-47页 |
附录一 实验图片 | 第34-35页 |
附录二 文献综述 | 第3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