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1. 导论 | 第6-11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6页 |
·研究状况综述 | 第6-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6-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 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概述 | 第11-15页 |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概念 | 第11页 |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性质 | 第11-13页 |
·关于不动产物权登记性质的学说 | 第11-12页 |
·不动产物权登记性质的确定 | 第12-13页 |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功能 | 第13-15页 |
·确定物权归属,解决物权冲突 | 第13页 |
·保护交易安全,维护交易秩序 | 第13-14页 |
·实现国家对不动产交易的宏观调节和监控 | 第14-15页 |
3.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基础理论 | 第15-26页 |
·物权行为理论 | 第15-20页 |
·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物权行为理论的评价 | 第16-19页 |
·物权行为理论对物权变动中不动产登记效力的影响 | 第19-20页 |
·物权变动理论 | 第20-23页 |
·物权变动的概念 | 第20页 |
·物权变动与公示原则 | 第20-22页 |
·物权变动与公信原则 | 第22-23页 |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模式理论 | 第23-26页 |
·登记对抗主义模式 | 第23-24页 |
·登记生效主义模式 | 第24-26页 |
4. 世界各国关于不动产物权登记的立法与实践及其启示 | 第26-32页 |
·大陆法系 | 第26-28页 |
·以法国为代表的登记对抗主义立法例 | 第26-27页 |
·以德国为代表的登记要件主义立法例 | 第27-28页 |
·英美法系 | 第28-29页 |
·世界各国立法例的启示 | 第29-32页 |
·对三种立法例的简要评析 | 第29-30页 |
·关于不动产物权登记立法模式的思考 | 第30-32页 |
5. 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现状 | 第32-37页 |
·《物权法》对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完善 | 第32-34页 |
·明确了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原则 | 第32页 |
·规定不动产物权实行统一登记制度 | 第32页 |
·明确登记机构的职责 | 第32-33页 |
·建立更正登记、异议登记制度,提高不动产登记的正确性 | 第33页 |
·建立预告登记制度,保障市场交易的安全 | 第33页 |
·明确登记错误的责任 | 第33-34页 |
·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存在的缺陷 | 第34-37页 |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立法缺失 | 第34页 |
·不动产登记机关不统一 | 第34-35页 |
·房地分立登记,损害市场交易安全 | 第35页 |
·不动产物权信息查询不便 | 第35-36页 |
·不动产物权登记相关配套机制缺失 | 第36-37页 |
(1) 不动产物权登记配套审查机制缺失 | 第36页 |
(2) 不动产物权登记错误赔偿机制缺失 | 第36-37页 |
6. 完善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相关建议 | 第37-44页 |
·制定《不动产统一登记法》 | 第37-38页 |
·统一不动产登记机关 | 第38-40页 |
·实现房地统一登记 | 第40页 |
·建立便民查询的不动产物权信息查询制度 | 第40-42页 |
·不动产物权登记相关配套机制的完善 | 第42-44页 |
·建立完善的不动产登记审查配套机制 | 第42页 |
·建立完善的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机制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