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概况 | 第10-13页 |
·国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国内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概述 | 第14-21页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目标和原则 | 第14-17页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内涵 | 第14页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特征 | 第14-15页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和原则 | 第15-17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区位理论 | 第18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8-19页 |
·系统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条件与现状分析 | 第21-33页 |
·区域概况 | 第21-24页 |
·自然条件及资源 | 第21-22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2-24页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4-30页 |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 第24-25页 |
·土地利用多样性分析 | 第25-26页 |
·土地利用集中程度分析 | 第26页 |
·农用地与建设用地比例分析 | 第26-27页 |
·农用地内部比例分析 | 第27-29页 |
·建设用地内部比例分析 | 第29-30页 |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分析 | 第30-33页 |
·土地资源供给有限,人口压力过大,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 第30页 |
·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 第30-31页 |
·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 第31-32页 |
·土地利用方式不当,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 第32-33页 |
第4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44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标 | 第33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3-34页 |
·层次性与地域性原则 | 第33-34页 |
·科学与可操作性原则 | 第34页 |
·静态性与动态性原则 | 第34页 |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 第34页 |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第34-37页 |
·目标层 | 第34页 |
·准则层 | 第34-35页 |
·指标层 | 第35-36页 |
·资源合理性指标内涵及计算方法 | 第36页 |
·经济可行性指标内涵及计算方法 | 第36页 |
·社会可接受性指标内涵及计算方法 | 第36-37页 |
·评价指标目标值的确定 | 第37-38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8-44页 |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38-40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0-44页 |
第5章 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 第44-52页 |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44-46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计算 | 第46-48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整体性分析 | 第48页 |
·各准则层分析 | 第48-49页 |
·协调度的计算 | 第49-50页 |
·障碍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第6章 哈尔滨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分析 | 第52-58页 |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 第52-53页 |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土地人口压力 | 第52页 |
·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 第52-53页 |
·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稳步提高耕地生产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第53-54页 |
·确保基本农田稳定,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 | 第53-54页 |
·以提高耕地质量为核心,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第54页 |
·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环节,积极开展土地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 | 第54-55页 |
·优化用地结构,发挥土地最大效益 | 第55-56页 |
·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第55页 |
·推进城市用地置换,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 第55-56页 |
·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加大村庄整治力度 | 第56页 |
·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协调城乡差距 | 第56页 |
·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机制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