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法律特征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8-9页 |
2 国际上及港、澳、台地区对有组织犯罪集团的界定 | 第9-12页 |
·联合国和美国关于有组织犯罪集团概念的定义 | 第9-10页 |
·我国港、澳、台地区对有组织犯罪集团概念的定义 | 第10-12页 |
3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历史演变 | 第12-16页 |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起源及发展态势 | 第12-13页 |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形成过程 | 第13-16页 |
4 我国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立法 | 第16-20页 |
·黑社会性质组织在我国新刑法中的定义 | 第16-17页 |
·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相关的罪名及其犯罪构成 | 第17-20页 |
5 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的界定 | 第20-26页 |
·我国《司法解释》出台的背景及其内容 | 第20-22页 |
·我国《立法解释》出台的背景及其内容 | 第22-25页 |
·《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的差异点 | 第25-26页 |
6 以《立法解释》为据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法律特征 | 第26-33页 |
·组织结构特征 | 第26-28页 |
·经济实力特征 | 第28-29页 |
·行为特征 | 第29-31页 |
·非法控制 | 第31-33页 |
7 对黑社会(性质)组织本质特征的探讨 | 第33-39页 |
·我国部分学者对黑社会性质组织本质特征的理解 | 第33-34页 |
·国际上就黑社会组织本质特征的把握 | 第34-35页 |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本质特征是非法控制 | 第35-37页 |
·非法控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具体的实施步骤 | 第37-39页 |
8 关于"保护伞"的问题 | 第39-45页 |
·"保护伞"形成的三种方式 | 第39-40页 |
·"保护伞"的司法认定 | 第40-42页 |
·强调"保护伞"特征的意义 | 第42-43页 |
·"涉黑"问题的实质是"反腐" | 第43-45页 |
9 对重庆"打黑"风暴的些许感悟 | 第45-50页 |
·"行政不作为" | 第45-46页 |
·"拉出来,打进去" | 第46-48页 |
·"打黑"长效机制? | 第48-50页 |
10 结论 | 第50-54页 |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根源 | 第50-51页 |
·"打黑"的关键在"打伞" | 第51-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