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德的困境与重建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导论 | 第8-13页 |
|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第8-10页 |
| ·理论价值 | 第8-9页 |
| ·实践价值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第10-12页 |
| ·国外关于耻德的研究 | 第10-11页 |
| ·国内关于耻德的研究 | 第11-12页 |
| ·课题在学术方面的创新和预期学术成果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耻德的生成及功能探析 | 第13-19页 |
| ·耻德的生成条件 | 第13-15页 |
| ·主体内因 | 第13页 |
| ·社会评价 | 第13-15页 |
| ·耻德的社会功能 | 第15-16页 |
| ·引导功能 | 第15页 |
| ·约束功能 | 第15页 |
| ·激励功能 | 第15-16页 |
| ·耻德在公民道德养成的作用 | 第16-19页 |
| ·耻德有利于培养正确道德品质 | 第16-17页 |
| ·耻德有利于激发进取精神 | 第17页 |
| ·耻德有利于加强道德自律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耻德的现实障碍和原因分析 | 第19-35页 |
| ·耻德的困境 | 第19-27页 |
| ·市场化生存与传统耻德的冲撞 | 第19-21页 |
| ·全球化趋势与传统耻德的疏离 | 第21-23页 |
| ·虚拟性存在于现实耻德的抵触 | 第23-24页 |
|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耻德混淆 | 第24-27页 |
| ·耻德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7-35页 |
| ·耻德要求的一元与价值观多元的矛盾 | 第27-29页 |
| ·耻德要求的洋为中用与一味拿来的矛盾 | 第29-30页 |
| ·耻德要求的终极价值与相对主义盛行的矛盾 | 第30-31页 |
| ·耻德要求的人文意识与科学主义至上的矛盾 | 第31-35页 |
| 第三章 耻德重建的指导原则 | 第35-42页 |
| ·坚持主导性与多元性的辩证统一 | 第35-36页 |
| ·坚持价值观"一元"与"多元"相统一 | 第35页 |
| ·坚持集体主义主导原则 | 第35-36页 |
| ·坚持社会本位价值观原则 | 第36页 |
| ·坚持对话世界与立足传统的辩证统一 | 第36-38页 |
| ·洋为中用原则 | 第36-37页 |
| ·古为今用原则 | 第37页 |
| ·改革创新原则 | 第37-38页 |
| ·坚持现实性与虚拟性的统一 | 第38-42页 |
| ·加强情感沟通原则 | 第38-39页 |
| ·回归现实原则 | 第39-40页 |
| ·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耻德重建的路径 | 第42-51页 |
| ·以育化良知为耻德构建的向导 | 第42-46页 |
| ·加强知耻和尚荣教育 | 第42-43页 |
| ·注重正义感教育 | 第43-44页 |
| ·强化自省教育 | 第44-46页 |
| ·以时代精神为耻德构建的支撑 | 第46-48页 |
| ·求真务实 | 第46页 |
| ·改革创新 | 第46-47页 |
| ·以人为本 | 第47-48页 |
| ·以制度创新为耻德构建的保障 | 第48-51页 |
| ·以健全法规制约为基础 | 第48-49页 |
| ·以践行法律规范为准则 | 第49页 |
| ·以提高公民耻德为目标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