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前言 | 第10-18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 ·矿井热害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 第10页 |
| ·矿井热害对人体和生产的危害 | 第10-12页 |
| ·前人在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 ·本文的研究方向及主要工作 | 第15-18页 |
| 2 井下气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煤与岩石的导热性能研究 | 第18-26页 |
| ·相对热源 | 第18-21页 |
| ·围岩传热 | 第18-19页 |
| ·热水放热 | 第19-20页 |
| ·运输中煤炭及矸石的放热 | 第20-21页 |
| ·绝对热源 | 第21-23页 |
| ·风流自压缩增焓形成的井下热源 | 第21页 |
| ·机电设备散热 | 第21-22页 |
| ·矿物及其他有机物的氧化放热 | 第22-23页 |
| ·井下爆破放热 | 第23页 |
| ·人员放热 | 第23页 |
| ·其它热源 | 第23-24页 |
| ·煤与岩石的导热参数测定 | 第24-26页 |
| 3 数值模拟理论及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6-44页 |
| ·FLUENT 软件简介 | 第26-28页 |
| ·程序结构及程序用途 | 第26-28页 |
| ·用FLUENT 程序求解问题的步骤 | 第28页 |
| ·流体数值模拟的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28-32页 |
| ·连续性方程 | 第29页 |
| ·运动方程 | 第29-30页 |
| ·能量方程 | 第30页 |
|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 第30-31页 |
|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 第31-32页 |
| ·湍流模型 | 第32-36页 |
| ·单方程(Spalart-Allmaras)模型 | 第33-35页 |
| ·标准k-ε模型 | 第35-36页 |
| ·边界条件 | 第36-38页 |
| ·固壁边界条件(wall) | 第36-37页 |
| ·速度进口边界条件(velocity-inlet) | 第37页 |
| ·自由流出边界条件(outflow) | 第37-38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8-44页 |
| ·梁北矿及其热害状况 | 第38-40页 |
| ·物理模型 | 第40-41页 |
| ·物理模型的简化 | 第41-42页 |
| ·计算模拟的建立 | 第42-44页 |
| 4 巷道热环境数值模拟及热灾害控制技术研究 | 第44-76页 |
| ·现场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4-55页 |
| ·现场实测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 ·利用FLUENT3D 求解器模拟分析 | 第45-53页 |
| ·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53-55页 |
| ·巷道温度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67页 |
| ·送风速度对巷道温度变化的影响 | 第55-62页 |
| ·送风温度对巷道温度变化的影响 | 第62-67页 |
| ·热灾害控制技术研究 | 第67-76页 |
| ·矿井热害特点与评价 | 第67-69页 |
| ·矿井热害对生产的影响 | 第69-70页 |
| ·矿井综合降温措施 | 第70-76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作者简历 | 第82-8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