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多相流基本参数 | 第17-18页 |
·多相流检测技术 | 第18-20页 |
·多相流检测技术的现状和难点 | 第18-19页 |
·多相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太赫兹技术综述 | 第23-39页 |
·太赫兹辐射简介 | 第24-25页 |
·太赫兹辐射的特性 | 第25-26页 |
·太赫兹辐射源 | 第26-32页 |
·基于光学的太赫兹辐射源 | 第26-30页 |
·基于电子学的太赫兹辐射源 | 第30-32页 |
·太赫兹辐射的探测技术 | 第32-35页 |
·光电导采样 | 第32-33页 |
·电光采样 | 第33-34页 |
·热释电探测器 | 第34-35页 |
·太赫兹技术的应用领域 | 第35-37页 |
·太赫兹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35页 |
·太赫兹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 第35-36页 |
·太赫兹技术在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 | 第36页 |
·太赫兹技术在通讯和军事领域的应用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及技术路线 | 第39-47页 |
·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 | 第40-42页 |
·气固两相流固相浓度测量技术路线 | 第42-44页 |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燃烧温度场重建研究 | 第44-45页 |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燃烧温度场和浓度场的同时重建的技术路线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气固两相流固相浓度检测研究 | 第47-83页 |
·背景介绍 | 第48-49页 |
·气固两相流简介 | 第48页 |
·气固两相流固相浓度检测研究 | 第48-49页 |
·传统固相浓度测量方法 | 第49-53页 |
·电学法 | 第49-51页 |
·光学法 | 第51-53页 |
·射线法 | 第53页 |
·电磁波在随机介质中的传播和散射理论 | 第53-62页 |
·概述 | 第53-54页 |
·Mie散射理论 | 第54-56页 |
·电磁波在稀相介质中的传播 | 第56-59页 |
·电磁波在稠密相颗粒介质中的传播 | 第59-62页 |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的测量方法 | 第62-69页 |
·太赫兹波在气固两相流中的传播 | 第63-64页 |
·基于衰减模式的测量方法 | 第64-67页 |
·基于时间延迟模式的测量方法 | 第67-69页 |
·气固两相流固相浓度检测实验研究 | 第69-81页 |
·实验系统 | 第69-70页 |
·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 第70-71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71-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燃烧温度场重建研究 | 第83-119页 |
·背景介绍 | 第84-85页 |
·气体分子红外光谱理论 | 第85-94页 |
·概述 | 第85-88页 |
·分子的振动光谱 | 第88-90页 |
·分子的转动光谱 | 第90-91页 |
·量子态的热力学分布与谱线强度 | 第91-94页 |
·温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 第94-98页 |
·吸收光谱和Beer-Lambert定律 | 第94页 |
·光谱的线形函数 | 第94-96页 |
·分子光谱数据库 | 第96-97页 |
·基于双谱线的温度测量方法 | 第97-98页 |
·计算机断层重建技术简介 | 第98-107页 |
·计算机层析成像基本原理 | 第98-99页 |
·基本的重建算法 | 第99-105页 |
·CT的扫描方式 | 第105-107页 |
·燃烧温度场重建的实验研究 | 第107-117页 |
·温度场重建原理 | 第107-109页 |
·吸收谱线的选择 | 第109-111页 |
·温度场重建实验 | 第111-113页 |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113-117页 |
·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燃烧温度场和浓度场同时重建研究 | 第119-129页 |
·背景介绍 | 第120-122页 |
·温度场和浓度场同时重建的基本原理 | 第122-123页 |
·温度场和浓度场同时重建的实验结果 | 第123-126页 |
·小结 | 第126-129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29-133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29-130页 |
·工作展望 | 第130-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1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1-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