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基于模型体系的表面化学研究 | 第12-15页 |
1.1.1 多相催化与表面化学 | 第12-14页 |
1.1.2 CO氧化探针反应 | 第14-15页 |
1.2 Cu基双金属合金的性质及应用 | 第15-19页 |
1.2.1 Cu-Au合金的性质及应用 | 第16-18页 |
1.2.2 Cu-Pt合金的性质及应用 | 第18-19页 |
1.3 Cu_2O的结构、性质与应用 | 第19-23页 |
1.3.1 Cu_2O的晶体结构与性质 | 第20-21页 |
1.3.2 Cu_2O表面结构与性质的研究 | 第21-2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3-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页 |
第2章 实验仪器与技术 | 第32-43页 |
2.1 扫描隧道显微镜 | 第32-36页 |
2.1.1 STM的工作原理 | 第32-33页 |
2.1.2 扫描隧道谱 | 第33-34页 |
2.1.3 Createc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 | 第34-36页 |
2.2 低能电子衍射 | 第36-37页 |
2.3 光电子能谱 | 第37-39页 |
2.4 程序升温脱附谱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第3章 Cu/Au(111)和Au/Cu(111)薄膜结构及其表面CO吸附 | 第43-65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43-46页 |
3.1.1 Cu/Au(111)薄膜的研究结果 | 第43-45页 |
3.1.2 Au/Cu(111)薄膜的研究结果 | 第45-46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7页 |
3.2.1 Au/Cu(111)薄膜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性质 | 第47-51页 |
3.2.2 Cu/Au(111)薄膜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性质 | 第51-54页 |
3.2.3 亚单层薄膜表面的CO吸附 | 第54-5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第4章 Au-Cu单原子合金的结构与性质 | 第65-85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65-69页 |
4.1.1 单原子催化剂 | 第65-67页 |
4.1.2 单原子合金的STM研究 | 第67-69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9-78页 |
4.2.1 Au/Cu(111)单原子合金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性质 | 第69-74页 |
4.2.2 Au/Cu(111)单原子合金表面CO吸附 | 第74-76页 |
4.2.3 Cu/Au(111)单原子合金的结构及其表面CO吸附 | 第76-7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第5章 Cu/Pt(111)薄膜表面O_2的活化与反应 | 第85-107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85-89页 |
5.1.1 Cu(111)与Pt(111)表面氧气的吸附与解离 | 第85-87页 |
5.1.2 Cu-Pt合金催化CO氧化 | 第87-89页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9-101页 |
5.2.1 Cu/Pt(111)薄膜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性质 | 第89-93页 |
5.2.2 Cu/Pt(111)薄膜表面O_2的低温活化 | 第93-98页 |
5.2.3 Cu/Pt(111)薄膜表面O原子与CO分子反应 | 第98-10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第6章 Cu_2O/Pt(111)薄膜的制备及其与CO的界面反应 | 第107-136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107-111页 |
6.1.1 金属/氧化物界面效应 | 第107-109页 |
6.1.2 Cu_2O/Cu(111)薄膜的结构及其与CO的反应 | 第109-111页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9页 |
6.2.1 Cu_2O/Pt(111)薄膜的制备 | 第111-114页 |
6.2.2 Cu_2O/Pt(111)薄膜的表面结构与电子性质 | 第114-119页 |
6.2.3 Cu_2O/Pt(111)薄膜与CO的界面反应 | 第119-12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6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6-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