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15-31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 1.2 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系统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 1.2.1 永磁同步电机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2.2 开绕组结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1.2.3 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1.3 模型预测控制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 1.4 开绕组电机系统模型预测控制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 2 隔离直流母线型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系统拓扑结构与数学模型 | 第31-41页 | 
| 2.1 引言 | 第31页 | 
| 2.2 隔离直流母线型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拓扑结构 | 第31-32页 | 
| 2.2.1 双独立电源供电型OW-PMSM系统拓扑结构 | 第31-32页 | 
| 2.2.2 混合供电型OW-PMSM系统拓扑结构 | 第32页 | 
| 2.3 系统数学模型 | 第32-40页 | 
| 2.3.1 常用坐标系及变换矩阵 | 第32-34页 | 
| 2.3.2 双变换器供电系统数学模型 | 第34-36页 | 
| 2.3.3 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36-39页 | 
| 2.3.4 系统离散化预测模型 | 第39-4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3 双独立电源型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研究 | 第41-63页 |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 3.2 双独立电源型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 | 第42-46页 | 
| 3.2.1 预测模型与评估函数 | 第42-43页 | 
| 3.2.2 预测算法 | 第43-46页 | 
| 3.3 最优权重因子整定方法 | 第46-49页 | 
| 3.3.1 权重因子整定 | 第46-48页 | 
| 3.3.2 无权重因子MPC | 第48-49页 | 
| 3.4 基于双独立电源开绕组永磁电机的优化模型预测控制 | 第49-56页 | 
| 3.4.1 磁链预测模型 | 第49-50页 | 
| 3.4.2 快速电压选择方法 | 第50-54页 | 
| 3.4.3 预测算法 | 第54-56页 | 
| 3.5 实验验证 | 第56-62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4 双独立电源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双矢量快速模型转矩预测控制研究 | 第63-79页 |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 4.2 双独立电源型OW-PMSM双矢量快速模型预测转矩控制 | 第64-72页 | 
| 4.2.1 转矩矢量与评估函数 | 第64-65页 | 
| 4.2.2 转矩矢量预测模型 | 第65-66页 | 
| 4.2.3 常规两矢量选择方法 | 第66-67页 | 
| 4.2.4 快速两矢量选择方法 | 第67-71页 | 
| 4.2.5 预测算法 | 第71-72页 | 
| 4.3 实验验证 | 第72-7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5 混合供电型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快速模型预测控制研究 | 第79-99页 | 
| 5.1 引言 | 第79-80页 | 
| 5.2 传统混合供电型开绕组系统模型预测控制 | 第80-84页 | 
| 5.2.1 预测模型 | 第80-81页 | 
| 5.2.2 预测算法 | 第81-84页 | 
| 5.3 基于电容电压波动抑制的快速模型预测磁链矢量控制 | 第84-91页 | 
| 5.3.1 电容电压预测模型 | 第84-85页 | 
| 5.3.2 评估函数设计 | 第85-86页 | 
| 5.3.3 双逆变器电压分配 | 第86-87页 | 
| 5.3.4 快速三电压矢量确定 | 第87-89页 | 
| 5.3.5 预测算法 | 第89-91页 | 
| 5.4 实验验证 | 第91-98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3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99-100页 |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00-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11页 | 
| 作者简历 | 第11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