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蓝藻与蓝藻水华 | 第11-12页 |
1.2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 第12-13页 |
1.2.1 人为因素 | 第12页 |
1.2.2 气象因子 | 第12页 |
1.2.3 自身因素 | 第12-13页 |
1.3 蓝藻水华的治理 | 第13-15页 |
1.3.1 物理方法 | 第13页 |
1.3.2 化学方法 | 第13页 |
1.3.3 生物学方法 | 第13-15页 |
1.4 生物相互作用分子机理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1 基因差异表达研究方法(基于转录水平) | 第15-18页 |
1.5 基因功能验证研究方法及主要进展 | 第18-20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4页 |
2.1 材料及仪器 | 第22-24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2-23页 |
2.1.3 主要培养基配方 | 第23-24页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2.1 真菌菌丝膜的培养 | 第24-25页 |
2.2.2 藻细胞的培养 | 第25页 |
2.2.3 真菌降解藻细胞过程及蓝藻浓度的测定 | 第25页 |
2.2.4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5页 |
2.3 云芝-F21a藻过程转录组分析 | 第25-29页 |
2.3.1 真菌菌丝膜及藻细胞培养过程取样及分析 | 第25-26页 |
2.3.2 真菌云芝-F21a总RNA提取 | 第26页 |
2.3.3 总RNA中基因组去除 | 第26页 |
2.3.4 mRNA纯化 | 第26-27页 |
2.3.5 cDNA文库构建 | 第27-28页 |
2.3.6 文库质检和上机测序 | 第28页 |
2.3.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29页 |
2.4 半定量PCR验证云芝-F21a噬藻关键差异基因 | 第29-31页 |
2.4.1 半定量PCR验证 | 第29-30页 |
2.4.2 云芝-F21a噬藻过程部分酶活分析 | 第30-31页 |
2.5 云芝-F21a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1-33页 |
2.5.1 酶液配制 | 第31页 |
2.5.2 云芝-F21a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过程 | 第31-32页 |
2.5.3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32页 |
2.5.4 原生质体转化 | 第32页 |
2.5.5 转化子验证 | 第32-33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62页 |
3.1 云芝-蓝藻共培养过程细胞生物学分析 | 第34-35页 |
3.2 云芝-F21a降解蓝藻转录组差异分析 | 第35-49页 |
3.2.1 RNA提取 | 第35-36页 |
3.2.2 转录组测序 | 第36页 |
3.2.3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第36-38页 |
3.2.4 原始数据处理及统计 | 第38页 |
3.2.5 Mapping及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2.6 功能注释 | 第39-40页 |
3.2.7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40-42页 |
3.2.8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第42-43页 |
3.2.9 差异基因Pathway富集分析 | 第43-47页 |
3.2.10 共培养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相关酶类组成变化 | 第47-48页 |
3.2.11 分解酶类导肽预测结果 | 第48-49页 |
3.3 半定量RT-PCR验证 | 第49-53页 |
3.4 水解酶基因相关性分析 | 第53-57页 |
3.5 酶活测定 | 第57-58页 |
3.6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58-62页 |
3.6.1 云芝-F21a原生质体的形态 | 第58页 |
3.6.2 不同因素对原生质体产率的影响 | 第58-60页 |
3.6.3 原生质体的再生及转化子验证 | 第60-62页 |
4 讨论 | 第62-65页 |
5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
在读期间投稿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