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悦工艺美学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一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 (二)图像研究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柳宗悦工艺美学思想的形成 | 第14-20页 | 
| 一十九 世纪末日本手工艺状况 | 第14-15页 | 
| 二 柳宗悦民艺运动的开展和民艺思想的形成 | 第15-18页 | 
| 三 威廉·莫里斯对柳宗悦工艺思想的影响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柳宗悦工艺美学思想的内涵 | 第20-42页 | 
| 一 柳宗悦对于工艺的分类 | 第20-24页 | 
| (一)贵族工艺 | 第21-22页 | 
| (二)个人工艺 | 第22-23页 | 
| (三)民众工艺 | 第23-24页 | 
| (四)机械工艺 | 第24页 | 
| 二 柳宗悦主要工艺美学思想 | 第24-33页 | 
| (一)工艺之涩之美 | 第25-27页 | 
| (二)工艺之平常性 | 第27-28页 | 
| (三)工艺之健康性 | 第28-29页 | 
| (四)工艺之单纯性 | 第29-31页 | 
| (五)工艺之国民性 | 第31-32页 | 
| (六)工艺之地方性 | 第32-33页 | 
| 三 柳宗悦工艺美学思想之案例研究 | 第33-42页 | 
| (一)井户茶碗之美 | 第33-36页 | 
| (二)大津绘之美 | 第36-39页 | 
| (三)和纸之美 | 第39-42页 | 
| 第三章 柳宗悦工艺美学思想的鲜明特征 | 第42-60页 | 
| 一 柳宗悦工艺美学与民众生活的结合 | 第42-44页 | 
| (一)美与生活 | 第42页 | 
| (二)工艺美学与民众生活的结合 | 第42-44页 | 
| 二 柳宗悦工艺美学与宗教哲学的融合 | 第44-50页 | 
| (一)宗教哲学对柳宗悦美学思想的滋养 | 第45-46页 | 
| (二)工艺美学思想中浓厚的宗教色彩 | 第46-50页 | 
| 三 柳宗悦工艺美学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的渊源 | 第50-60页 | 
| (一)日本传统工艺精神 | 第50-52页 | 
| (二)对日本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 | 第52-54页 | 
| (三)受日本民间文化的影响 | 第54-60页 | 
| 第四章 柳宗悦工艺美学思想的影响启示与局限性 | 第60-69页 | 
| 一 对日本工艺的影响 | 第60-63页 | 
| (一)对日本传统手工艺的影响 | 第60-61页 | 
| (二)对日本现代工艺设计的影响 | 第61-63页 | 
| 二 对我国工艺的影响和启示 | 第63-66页 | 
| (一)对我国工艺思想的影响 | 第63-64页 | 
| (二)对我国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启示 | 第64-66页 | 
| 三 柳宗悦工艺美学思想的局限性 | 第66-69页 | 
| (一)希望可以恢复到中世纪手工艺行会时代 | 第67页 | 
| (二)对机械产品的否定 | 第67-68页 | 
| (三)极力将民艺运动转变成为一场“美学宗教”运动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在校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