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9页 |
2 粒子物理理论基础 | 第9-19页 |
2.1 标准模型 | 第9页 |
2.2 强相互作用 | 第9-11页 |
2.3 电弱理论 | 第11-19页 |
2.3.1 电弱理论的拉氏量 | 第11-13页 |
2.3.2 希格斯机制 | 第13-19页 |
3 高能对撞机上的Higgs物理 | 第19-37页 |
3.1 高能对撞机的一些基本概念 | 第19-22页 |
3.2 LHC简介 | 第22-24页 |
3.3 Higgs粒子的产生 | 第24-26页 |
3.4 Higgs粒子的衰变 | 第26-30页 |
3.5 Higgs的精确测量 | 第30-37页 |
3.5.1 标准模型Higgs的衰变分支比和总宽度 | 第30-32页 |
3.5.2 标准模型Higgs质量的测量 | 第32-34页 |
3.5.3 Higgs耦合 | 第34-37页 |
4 新标量粒子在LHC上的唯象学 | 第37-54页 |
4.1 技术支持 | 第37-39页 |
4.2 模型构造 | 第39-40页 |
4.3 新标量粒子的探测 | 第40-44页 |
4.3.1 ?_2→WW→lvlv | 第41-42页 |
4.3.2 ?_2→ZZ→2l2v | 第42-43页 |
4.3.3 ?_2→WW→lvqq | 第43-44页 |
4.4 筛选结果 | 第44-50页 |
4.5 探测效果 | 第50-52页 |
4.6 小结 | 第52-54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 第62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2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