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苦参甘草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1.1 苦参甘草概况 | 第9页 |
1.1.2 苦参中的生物碱类成分 | 第9-11页 |
1.1.3 苦参的抑菌性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 苦参生物碱提取及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苦参生物碱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苦参生物碱分离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实施QbD理念的意义及其在中药生产工艺中的应用 | 第14-18页 |
1.3.1 QbD理念的概念 | 第14页 |
1.3.2 实施QbD理念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1.3.3 QbD理念的实施方略 | 第15-17页 |
1.3.4 QbD理念在中药生产工艺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基于QbD理念优化苦参甘草的提取工艺 | 第19-37页 |
2.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19-20页 |
2.1.1 仪器 | 第19页 |
2.1.2 材料 | 第19-20页 |
2.2 苦参甘草提取工艺及其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2.2.1 苦参甘草提取工艺 | 第20页 |
2.2.2 苦参甘草提取工艺的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总碱的含量 | 第21页 |
2.3.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1页 |
2.3.3 TASF提取率的测定 | 第21页 |
2.4 HPLC法同时测定MT和OMT的含量 | 第21-22页 |
2.4.1 色谱条件 | 第21-22页 |
2.4.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第22页 |
2.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2页 |
2.4.4 MT、OMT提取率的测定 | 第22页 |
2.5 辨识关键工艺参数 | 第22-24页 |
2.5.1 单因素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2.5.2 PBD试验设计 | 第24页 |
2.6 建立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2.6.1 CCD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2.6.2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7 构建设计空间并验证 | 第25-26页 |
2.8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2.8.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页 |
2.8.2 关键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26-32页 |
2.8.3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32-33页 |
2.8.4 构建设计空间及验证 | 第33-35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基于QbD理念的苦参甘草提取物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 第37-65页 |
3.1 仪器与材料 | 第37-38页 |
3.1.1 仪器 | 第37页 |
3.1.2 材料 | 第37-38页 |
3.2 大孔树脂的筛选 | 第38-40页 |
3.2.1 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方法 | 第38-39页 |
3.2.2 七种树脂的静态吸附与解吸 | 第39-40页 |
3.2.3 NK-109和S-8树脂的动态吸附与解吸 | 第40页 |
3.3 NK-109树脂的静态吸附与解吸 | 第40-42页 |
3.3.1 解吸液乙醇浓度的考察 | 第40-41页 |
3.3.2 上样液浓度的考察 | 第41页 |
3.3.3 等温吸附曲线的考察 | 第41-42页 |
3.3.4 静态吸附曲线的绘制 | 第42页 |
3.3.5 静态解吸曲线的绘制 | 第42页 |
3.4 辨识NK-109树脂的动态吸附与洗脱关键工艺参数 | 第42-44页 |
3.4.1 单因素试验设计 | 第42-43页 |
3.4.2 PBD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3.5 建立数学模型 | 第44页 |
3.5.1 CCD试验设计 | 第44页 |
3.5.2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3.6 构建设计空间并验证 | 第44-45页 |
3.7 结果分析 | 第45-62页 |
3.7.1 大孔树脂的筛选结果 | 第45-47页 |
3.7.2 NK-109树脂的静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结果 | 第47-52页 |
3.7.3 NK-109树脂的动态吸附与洗脱关键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52-59页 |
3.7.4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59-60页 |
3.7.5 构建设计空间及验证 | 第60-6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4章 苦参甘草提取液的抑菌性研究 | 第65-77页 |
4.1 仪器和材料 | 第65-66页 |
4.1.1 仪器 | 第65页 |
4.1.2 材料 | 第65-66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66-68页 |
4.2.1 苦参甘草提取物、萃取物及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物药液的制备 | 第66-67页 |
4.2.2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67页 |
4.2.3 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 第67-68页 |
4.2.4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68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68-74页 |
4.3.1 生长曲线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4.3.2 抑菌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4.3.3 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78页 |
5.3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