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7-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3页 |
1.1.1 国际背景——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内在生产动力 | 第18-19页 |
1.1.2 国内背景——以快速为特征的中国式城市更新的现实困境 | 第19-22页 |
1.1.3 我国城市更新的出路——文创产业介入的城市再生 | 第22-23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3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5-31页 |
1.3.1 文化创意产业 | 第25-29页 |
1.3.2 都市更新与都市再生 | 第29-30页 |
1.3.3 URS与URS计划 | 第30-3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1-3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34-35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35-60页 |
2.1 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现状 | 第35-38页 |
2.1.1 文创产业的相关理论 | 第35-36页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6-37页 |
2.1.3 国内研究动态 | 第37-38页 |
2.2 城市再生的研究进展 | 第38-52页 |
2.2.1 城市再生的相关理论 | 第38-43页 |
2.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43-49页 |
2.2.3 国内研究动态 | 第49-52页 |
2.3 文创产业与城市再生互动研究 | 第52-58页 |
2.3.1 文创产业与城市再生互动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2.3.2 文创产业与城市再生互动推动力分析 | 第54-55页 |
2.3.3 文创产业与城市再生的互动关系 | 第55-58页 |
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58-5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3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台北都市再生发展历程与策略 | 第60-86页 |
3.1 台湾地区都市更新的发展历程 | 第60-65页 |
3.1.1 都市更新政策、法令制度发展历程 | 第60-65页 |
3.2 台湾地区文创产业的发展 | 第65-78页 |
3.2.1 台湾地区文创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65-74页 |
3.2.2 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74-78页 |
3.3 台北都市更新的新途径 | 第78-79页 |
3.4 文化创意产业引导下台北都市再生行动框架 | 第79-82页 |
3.4.1 市民参与及赋权 | 第80-81页 |
3.4.2 跨域合作、跨界协力、国际交流 | 第81页 |
3.4.3 策略规划、行动实践 | 第81-82页 |
3.5 文化创意产业引导下的台北都市再生策略 | 第82-85页 |
3.5.1 产—创意氛围的形塑 | 第82-83页 |
3.5.2 城—小尺度空间的激活 | 第83页 |
3.5.3 人—人居环境的营造 | 第83-84页 |
3.5.4 文—历史涵构的重现 | 第84-8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4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台北URS计划及其实践 | 第86-138页 |
4.1 URS计划特征 | 第88-91页 |
4.1.1 台湾地区都市发展:“蔓延扩张式”转向“内涵提升式” | 第88-90页 |
4.1.2 台湾地区都市更新:“政府主导方式”转向“公私合作方式” | 第90页 |
4.1.3 台北城市转型:“后工业城市”转向“创意城市” | 第90-91页 |
4.2 URS计划的基本概况 | 第91-92页 |
4.2.1 URS的目的 | 第91-92页 |
4.2.2 URS的理念与操作模式 | 第92页 |
4.3 URS计划的实施 | 第92-95页 |
4.3.1 URS基地的获取方式 | 第92-94页 |
4.3.2 URS基地任务定位 | 第94-95页 |
4.4 URS基地的规划实践案例 | 第95-133页 |
4.4.1 URS基地类型 | 第98-100页 |
4.4.2 大稻埕历史街区 | 第100-109页 |
4.4.3 URS127:URS127公店/URS127玩艺工场 | 第109-113页 |
4.4.4 URS44:大稻程故事工坊 | 第113-115页 |
4.4.5 URS155:Cooking Together | 第115-117页 |
4.4.6 URS27W:城市影像实验室 | 第117-119页 |
4.4.7 URS21:URS21中山創意基地 | 第119-122页 |
4.4.8 URS27:华山大草原 | 第122-124页 |
4.4.9 URS13:南港瓶盖工厂 | 第124-127页 |
4.4.10 URS89-6:都市跨域交流中心 | 第127-130页 |
4.4.11 URS27M:郊山有台 | 第130-131页 |
4.4.12 URS23:天母白屋 | 第131-132页 |
4.4.13 URS329:稻社 | 第132-133页 |
4.5 URS基地实践的总体特征 | 第133-137页 |
4.5.1 URS基地触媒机制激发城市活力 | 第133-134页 |
4.5.2 URS基地参与式规划增强社区凝聚力 | 第134页 |
4.5.3 URS基地公私合作推动创新治理 | 第134-135页 |
4.5.4 URS基地空间主题的多样化 | 第135页 |
4.5.5 URS基地类型划分灵活 | 第135-137页 |
4.6 URS基地使用效益评估 | 第137-138页 |
5 台北URS计划的经验与不足 | 第138-151页 |
5.1 URS计划的经验 | 第138-146页 |
5.1.1 总体性的发展框架 | 第138-140页 |
5.1.2 全过程的规划途径 | 第140-144页 |
5.1.3 全方位的运营发展机制 | 第144-146页 |
5.2 对URS计划的不足与建议 | 第146-150页 |
5.2.1 URS计划的不足 | 第146-148页 |
5.2.2 对URS计划的建议 | 第148-1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6 基于台北URS计划的中国内地城市更新的路径选择与规划策略 | 第151-163页 |
6.1 中国内地城市更新的现实困境与反思 | 第151-154页 |
6.1.1 改造方式:推倒重建 | 第151-152页 |
6.1.2 预期目标:单方受益 | 第152页 |
6.1.3 价值取向:经济导向 | 第152-153页 |
6.1.4 更新内涵:物质空间 | 第153页 |
6.1.5 政策法规:存在空白 | 第153-154页 |
6.2 中国内地城市更新的路径选择 | 第154-158页 |
6.2.1 借鉴台北URS计划的必要性 | 第154-157页 |
6.2.2 借鉴台北URS计划的可行性 | 第157-158页 |
6.3 中国内地城市更新的规划策略 | 第158-161页 |
6.3.1 产业植入,针灸更新 | 第158-159页 |
6.3.2 试点带动,全面发展 | 第159-160页 |
6.3.3 政府引导,居民参与 | 第160页 |
6.3.4 制定行动准则,公开标准 | 第160-16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63-166页 |
7.1 结论 | 第163-164页 |
7.2 展望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