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5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 | 第16-18页 |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 | 第18-24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多中心理论及其在我国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 第25-40页 |
·多中心理论概述 | 第25-30页 |
·多中心理论的提出 | 第25-27页 |
·多中心理论的内涵 | 第27-28页 |
·多中心理论的主要特征 | 第28-29页 |
·多中心理论的意义 | 第29-30页 |
·多中心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 第30-33页 |
·多中心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第30-32页 |
·多中心理论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2-33页 |
·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的框架设计 | 第33-40页 |
·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33-35页 |
·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的主要环节 | 第35-38页 |
·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的框架结构 | 第38-40页 |
3 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的有效条件分析 | 第40-55页 |
·客体确定性 | 第40-42页 |
·客体确定性的内容 | 第40-41页 |
·客体确定性的意义 | 第41-42页 |
·主体多元性 | 第42-50页 |
·反思性的"复杂人"假设 | 第42-43页 |
·多元主体的构成 | 第43-50页 |
·权力多向性 | 第50-55页 |
·权力多向性的表现 | 第50-52页 |
·权力多向性的实现 | 第52-55页 |
4 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的运行机制——环境治理网络 | 第55-73页 |
·环境治理网络的形成 | 第56-59页 |
·环境治理网络形成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57-58页 |
·发挥引导作用的主体和方式 | 第58-59页 |
·环境治理网络的特征 | 第59-61页 |
·多元主体形成复杂的关系联结 | 第59-60页 |
·主要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 第60页 |
·环境治理网络有自己的基本属性 | 第60-61页 |
·环境治理网络的运行 | 第61-73页 |
·环境治理网络中的多元利益分析 | 第61-63页 |
·环境治理网络中的利益博弈分析 | 第63-71页 |
·环境治理网络运行的阶段和保障 | 第71-73页 |
5 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的实现途径 | 第73-103页 |
·构建多中心的环境治理制度供给体系 | 第73-80页 |
·转变环境立法的功能定位 | 第74-75页 |
·调整环境立法模式 | 第75-78页 |
·完善和协调立法内容 | 第78-79页 |
·给予非正式规则发挥作用的空间 | 第79-80页 |
·建立合作式的环境治理制度实施模式 | 第80-90页 |
·环境管理部门执法方式的转变 | 第82-83页 |
·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 第83-87页 |
·其他主体参与环境治理制度实施的角色和能力的扩展 | 第87-90页 |
·建立多元的环境冲突解决机制 | 第90-103页 |
·行政单中心模式下的环境冲突解决机制 | 第91-92页 |
·建立多中心环境冲突解决机制的关键因素 | 第92-93页 |
·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 | 第93-96页 |
·确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96-103页 |
6 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的应用——以渤海环境治理为例 | 第103-121页 |
·构建渤海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的必要性 | 第103-107页 |
·渤海环境的现状 | 第103-104页 |
·渤海环境治理的问题及原因 | 第104-107页 |
·渤海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的构建 | 第107-114页 |
·渤海环境治理的多元主体及其功能 | 第108-111页 |
·渤海环境治理网络的形成 | 第111-112页 |
·多元主体在渤海环境治理网络中的博弈 | 第112-114页 |
·渤海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运行中的具体措施 | 第114-121页 |
·渤海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下的制度供给 | 第114-117页 |
·渤海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下的制度实施 | 第117-119页 |
·渤海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下的冲突解决 | 第119-121页 |
结论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