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水下通信(声纳通信)论文

RAKE接收机在水声扩频通信中的仿真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19页
    1.1 水声通信的意义第14-15页
    1.2 水声通信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扩频及RAKE接收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1 扩频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状况第16-17页
        1.3.2 RAKE接收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7-18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水声信道第19-24页
    2.1 水声信道的传输特异性第19-21页
        2.1.1 水声通信信道的传播损失第19-20页
        2.1.2 水声通信信道的多径效应第20页
        2.1.3 海洋噪声第20-21页
        2.1.4 多普勒频移第21页
    2.2 水声信道的基本模型第21-23页
    2.3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扩频通信系统第24-35页
    3.1 扩频通信系统的分类第24-25页
    3.2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第25-29页
        3.2.1 扩频技术的理论基础第25页
        3.2.2 扩频系统的构成第25-26页
        3.2.3 扩频系统的公式分析第26-27页
        3.2.4 扩频系统的抗多径干扰分析第27-28页
        3.2.5 扩频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第28-29页
    3.3 扩频码第29-31页
        3.3.1 传统伪随机序列第29-30页
        3.3.2 混沌序列第30-31页
    3.4 信道编码第31-32页
    3.5 带限基带传输系统的脉冲成形第32-34页
    3.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RAKE接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第35-45页
    4.1 RAKE接收技术原理第35-37页
    4.2 RAKE接收机的组成部分及其关键技术第37页
    4.3 多径时延估计和信道估计第37-40页
        4.3.1 多径时延估计第37-39页
        4.3.2 信道估计第39-40页
    4.4 同步技术第40-42页
        4.4.1 扩频码同步第40-41页
        4.4.2 载波同步第41-42页
    4.5 信号合并第42-44页
        4.5.1 信号合并分析第42-43页
        4.5.2 常用信号合并方式第43-44页
    4.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基于Simulink的水声RAKE接收机仿真第45-60页
    5.1 Simulink仿真平台第45页
    5.2 水声RAKE接收机系统仿真模型第45-52页
        5.2.1 LDPC信道编码模块设计第46-47页
        5.2.2 扩频调制模块设计第47-48页
        5.2.3 BPSK调制模块设计第48页
        5.2.4 脉冲成形模块设计第48页
        5.2.5 水声信道模块设计第48-49页
        5.2.6 RAKE接收机模块设计第49-50页
        5.2.7 积分运算模块设计第50页
        5.2.8 LDPC信道译码模块设计第50-51页
        5.2.9 误码率统计第51-52页
        5.2.10 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谱显示第52页
    5.3 RAKE接收机性能仿真第52-58页
        5.3.1 发射与接收信号仿真分析第52-53页
        5.3.2 水声直扩系统性能仿真研究第53-55页
        5.3.3 RAKE接收技术性能仿真研究第55-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六章 RAKE接收机的水槽与海域实验第60-70页
    6.1 实验环境第60页
    6.2 实验装置第60-66页
        6.2.1 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第60-61页
        6.2.2 硬件系统设计第61-62页
        6.2.3 实验设备第62-63页
        6.2.4 软件系统设计第63-66页
    6.3 实验步骤第66页
    6.4 实验参数及结果分析第66-69页
    6.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致谢第75-7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资源型城市的适宜性创新模式选择研究--基于要素禀赋
下一篇:基于云BIM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集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