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64页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第16-26页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第16-19页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第19-24页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第24-26页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第26-52页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第27-44页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第44-47页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第47-52页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第52-57页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第52-53页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第53-55页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第55-57页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第57-64页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第57-58页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第58-59页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59-64页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第64-115页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第64-72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第64-69页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第69-70页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第70-72页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第72-87页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第72-84页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第84-86页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第86-87页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第87-97页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第87-91页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第91-92页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第92-94页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第94-97页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第97-109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第97-101页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第101-103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第103-109页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第109-115页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第110-112页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第112页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第112-113页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第113页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113-115页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第115-200页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第115-122页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第116-118页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第118-119页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第119-120页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第120页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第120-122页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第122-132页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第122-123页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第123-125页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第125-126页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第126-129页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第129-132页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第132-160页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第133-135页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第135-155页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第155-160页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第160-200页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第160-163页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第163-194页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194-200页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第200-278页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第200-204页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第201-203页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第203页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第203-204页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第204-227页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第204-205页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第205-207页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第207-210页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第210-211页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第211-214页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第214-216页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第216-220页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第220-221页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第221-227页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第227-257页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第227-233页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第233-237页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第237-242页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第242-244页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第244-250页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第250-257页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第257-267页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第257-258页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第258页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第258-259页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第259-261页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第261-267页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第267-278页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第267-272页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第272-274页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第274-275页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第275页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275-278页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第278-373页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第279-335页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第281-290页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第290-303页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第303-307页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第307-315页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第315-319页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第319-323页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第323-324页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第324-327页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第327-330页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第330-335页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第335-373页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第338-341页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第341-345页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第345-347页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第347-350页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第350-352页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第352-354页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第354-361页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第361-364页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第364-373页 |
结论 | 第373-37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7-413页 |
附件 | 第413-544页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第413-489页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第489-517页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第517-5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第544-548页 |
后记 | 第548-5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