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4-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对象与方法 | 第12-17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1.5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及其统计原则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1 设计方案 | 第14-15页 |
2.2 分组 | 第15页 |
2.3 用药方法 | 第15页 |
2.4 合并用药 | 第15页 |
3 观测指标 | 第15页 |
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5-16页 |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5-16页 |
4.2 室性心律失常(室早、阵发性室速)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页 |
5 不良反应的处理 | 第16页 |
6 统计学方法 | 第16页 |
7 质量控制 | 第16-17页 |
结果 | 第17-23页 |
1 病例纳入与完成情况 | 第17页 |
1.1 病例完成情况 | 第17页 |
1.2 病例脱落情况分析 | 第17页 |
2 基线资料分析 | 第17-19页 |
3 疗效性指标分析 | 第19-22页 |
3.1 常规心电图比较 | 第19页 |
3.2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 | 第19-21页 |
3.3 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 | 第21页 |
3.4 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比较 | 第21-22页 |
3.5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比较 | 第22页 |
4 安全性评价 | 第22-23页 |
理论探讨 | 第23-31页 |
1 现代医学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 第23-24页 |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3页 |
1.2 西医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 第23-24页 |
2 中医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 第24-26页 |
2.1 病因病机 | 第24-25页 |
2.2 辨证论治 | 第25-26页 |
3 导师学术思想 | 第26-27页 |
3.1 病因病机认识 | 第26-27页 |
3.2 治疗法则 | 第27页 |
4 调律宁悸汤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依据 | 第27-29页 |
4.1 该方组成及方义分析 | 第27-28页 |
4.2 临床药理研究 | 第28-29页 |
5 治未病思想在防治室性心律失常中的运用 | 第29页 |
6 疗效分析 | 第29-30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附录1 附表 | 第36-43页 |
附录2 文献综述 | 第43-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论著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