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的试验方法 | 第11-12页 |
1.2.2 混凝土细观数值分析方法 | 第12-16页 |
1.2.3 混凝土动态强度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4 混凝土动态强度的提高机理 | 第18-20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20-23页 |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2 基于能量释放滞后原理的混凝土动态强度提高机理 | 第23-31页 |
2.1 冲击荷载过程中的能量种类 | 第23-24页 |
2.2 冲击荷载作用下能量的转化关系 | 第24-25页 |
2.3 混凝土动态强度的提高机理 | 第25-29页 |
2.3.1 加载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机理 | 第25-26页 |
2.3.2 加载过程中弹性应变能的变化过程 | 第26-27页 |
2.3.3 冲击荷载作用下能量释放的滞后效应 | 第27-28页 |
2.3.4 细观非均匀性对混凝土动态强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能量释放滞后效应的SHPB巴西圆盘冲击试验验证 | 第31-45页 |
3.1 SHPB劈裂试验的试验原理 | 第31-33页 |
3.2 试样制备过程 | 第33-34页 |
3.3 试验加载设备及加载方案 | 第34-35页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44页 |
3.4.1 不同冲击速度下的试验结果 | 第35-39页 |
3.4.2 不同骨料率对混凝土动态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39-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能量释放滞后效应的混凝土冲击抗压强度试验验证 | 第45-59页 |
4.1 试验准备 | 第45-47页 |
4.1.1 试验加载设备及加载方案 | 第45-46页 |
4.1.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6-47页 |
4.2 不同加载方案下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57页 |
4.2.1 不同冲击速度下的试验结果 | 第47-52页 |
4.2.2 不同骨料率下的试验结果 | 第52-57页 |
4.3 小结 | 第57-59页 |
5 能量释放的滞后效应及骨料对混凝土动态抗拉强度的影响性研究 | 第59-78页 |
5.1 SHPB冲击劈裂试验的能量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5.2 模型的建立及方案设计 | 第60-61页 |
5.3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61-62页 |
5.4 混凝土各组分细观材料参数 | 第62-63页 |
5.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76页 |
5.5.1 能量释放的滞后效应对混凝土动态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63-66页 |
5.5.2 骨料粒径对混凝土动态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66-69页 |
5.5.3 骨料位置对混凝土动态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69-72页 |
5.5.4 各组分抗拉强度对混凝土动态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72-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基于CT重建细观混凝土的动态抗拉强度提高机理研究 | 第78-95页 |
6.1 CT图像的重建方法 | 第78-79页 |
6.2 数值试验的初始条件及计算工况 | 第79页 |
6.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79-93页 |
6.3.1 不同应变率下混凝土的动态破坏 | 第80-85页 |
6.3.2 细观组分不同时混凝土的动态破坏过程 | 第85-88页 |
6.3.3 各组分材料强度对混凝土动态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88-93页 |
6.4 小结 | 第93-95页 |
7 基于CT重建细观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提高机理研究 | 第95-104页 |
7.1 数值试验的初始条件及计算工况 | 第95-96页 |
7.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96-102页 |
7.2.1 应变率对混凝土动态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96-100页 |
7.2.2 细观组分不同对混凝土动态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7.3 小结 | 第102-104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8.1 结论 | 第104-106页 |
8.2 展望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附录 :博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