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34页 |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技术创新点 | 第14页 |
·植物抗逆境胁迫机理研究进展 | 第14-25页 |
·渗透调节物质合成相关基因 | 第15-17页 |
·跨膜离子转运蛋白基因 | 第17-22页 |
·抗氧化相关的酶基因 | 第22页 |
·转录因子调控逆境胁迫相关基因 | 第22-24页 |
·与水分胁迫相关基因 | 第24-25页 |
·苜蓿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25-34页 |
·国内外苜蓿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苜蓿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苜蓿耐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30-34页 |
第二章 猪毛菜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分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49页 |
·引言 | 第34-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植物材料 | 第35页 |
·质粒和菌种 | 第35页 |
·试剂盒、工具酶和生化试剂 | 第35页 |
·培养基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技术路线) | 第36-40页 |
·猪毛菜液泡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分离 | 第36-40页 |
·氨基酸和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0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40-47页 |
·液泡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 | 第40-41页 |
·SsNHX1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多重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与系统树构建 | 第42-47页 |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三章 SsNHX1基因功能的验证 | 第49-67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植物材料 | 第50页 |
·质粒、菌种 | 第50页 |
·试剂盒、酶类、生化试剂和PCR引物 | 第50页 |
·培养基 | 第50-51页 |
·实验方法(技术路线) | 第51-60页 |
·SsNHX1基因编码区克隆 | 第51-53页 |
·酵母重组表达载体pPIC-SsNHX1的构建 | 第53-54页 |
·重组酵母转化子的获得 | 第54-56页 |
·SsNHX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6-57页 |
·农杆菌介导烟草转化 | 第57-58页 |
·转基因烟草分子检测 | 第58-59页 |
·烟草耐盐实验 | 第59-60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60-66页 |
·酵母表达载体pPIC-SsNHX1的构建 | 第60-61页 |
·重组酵母转化子的获得 | 第61页 |
·酵母转化子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61-62页 |
·重组酵母转化子的耐盐试验 | 第62-63页 |
·pBIRD-SsNHX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3-64页 |
·转基因烟草分子检测 | 第64-65页 |
·转基因烟草耐盐实验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67页 |
第四章 苜蓿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耐盐苜蓿的获得 | 第67-86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苜蓿材料 | 第68页 |
·质粒、菌种 | 第68页 |
·生化试剂和PCR引物 | 第68-69页 |
·培养基和缓冲液 | 第69页 |
·分子生物学检测溶液 | 第69页 |
·SOD活性检测溶液 | 第69-70页 |
·实验方法 | 第70-75页 |
·高频再生苜蓿基因型的筛选 | 第70页 |
·外植体卡那霉素敏感性试验 | 第70页 |
·苜蓿遗传转化 | 第70-71页 |
·转化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71-75页 |
·试验结果 | 第75-83页 |
·高频再生基因型确定 | 第75-76页 |
·卡那霉素浓度对于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 第76-77页 |
·外源基因的导入及转基因植株再生 | 第77页 |
·转化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77-78页 |
·转基因植株的耐盐生理试验 | 第78-79页 |
·转基因植株Na~+/K~+含量 | 第79-81页 |
·转基因植株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81-83页 |
·讨论 | 第83-8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7页 |
附录Ⅰ 引物序列列表 | 第107-10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