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鲍的概述 | 第15-21页 |
1.1.1 生存环境 | 第15-16页 |
1.1.2 种群分布 | 第16-17页 |
1.1.3 主要的养殖鲍种类介绍 | 第17-19页 |
1.1.4 我国鲍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1.2 贝类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 鲍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3.1 国外鲍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3.2 国内鲍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4 响应曲面法概述 | 第26-28页 |
1.4.1 响应曲面法的原理 | 第26页 |
1.4.2 响应曲面法的研究应用 | 第26-28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单因子对皱纹盘鲍与绿鲍杂交受精率的影响 | 第29-4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1.1 实验材料背景 | 第29页 |
2.1.2 人工催产 | 第29-30页 |
2.1.3 实验设计 | 第30-32页 |
2.1.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2页 |
2.2 结果 | 第32-42页 |
2.2.1 水温对受精率的影响 | 第32-34页 |
2.2.2 盐度对受精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2.2.3 pH对受精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2.2.4 精子排放后时间对受精率的影响 | 第36-38页 |
2.2.5 卵子排放后时间对受精率的影响 | 第38-41页 |
2.2.6 授精精子浓度对受精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 讨论 | 第42-46页 |
第三章 温度与盐度交互作用对皱纹盘鲍与绿鲍杂交受精率的影响 | 第46-6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3.1.1 实验材料背景 | 第46-47页 |
3.1.2 实验设计 | 第47页 |
3.1.3 数据计算与分析方法 | 第47-49页 |
3.2 结果 | 第49-58页 |
3.2.1 温度和盐度对DD受精率的影响 | 第49-52页 |
3.2.2 温度和盐度对FF受精率的影响 | 第52-55页 |
3.2.3 温度和盐度对DF受精率的影响 | 第55-58页 |
3.3 讨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温度与pH交互作用对皱纹盘鲍与绿鲍杂交受精率的影响 | 第60-7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4.1.1 实验材料背景 | 第60-61页 |
4.1.2 实验设计 | 第61页 |
4.1.3 数据计算与分析方法 | 第61-63页 |
4.2 结果 | 第63-72页 |
4.2.1 温度和pH对DD受精率的影响 | 第63-66页 |
4.2.2 温度和pH对FF受精率的影响 | 第66-69页 |
4.2.3 温度和pH对DF受精率的影响 | 第69-72页 |
4.3 讨论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3-7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5.2 创新点 | 第74-75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