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环境公益诉讼概述 | 第12-15页 |
(一) 公益诉讼 | 第12-13页 |
1. 目的社会性 | 第13页 |
2. 当事人特殊性 | 第13页 |
3. 诉由转化 | 第13页 |
(二) 环境公益诉讼 | 第13-15页 |
1. 环境公益诉讼特证 | 第13-14页 |
(1) 预防性明显 | 第13-14页 |
(2) 社会性 | 第14页 |
(3) 当事人广泛性 | 第14页 |
(4) 裁判效力的扩张性和非制裁性 | 第14页 |
①扩张性 | 第14页 |
②非制裁性 | 第14页 |
(5) 环境公益诉讼的非独立性 | 第14页 |
2. 环境公益诉讼含义 | 第14-15页 |
二、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与借鉴 | 第15-19页 |
(一) 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1. 英美法系国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15-16页 |
2. 大陆法系国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16页 |
(二) 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借鉴 | 第16-19页 |
1. 资格多元 | 第17页 |
2. 范围广泛 | 第17页 |
3. 程序保障 | 第17-19页 |
(1) 纠纷解决成本 | 第17-18页 |
(2) "盖然性"证明 | 第18-19页 |
三、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现状 | 第19-29页 |
(一)我国在保护环境公共利益立法上的缺失 | 第19-22页 |
1. 无专门的环境公益诉讼法,多为环境宣言条款 | 第19页 |
2. 现行诉讼法限制环境公益诉讼 | 第19-22页 |
(1) 原告资格限制 | 第19-20页 |
(2) 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局限作用 | 第20-21页 |
(3) 受案范围狭窄 | 第21页 |
(4) 诉讼法之间不协调 | 第21-22页 |
(二) 我国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2-29页 |
1. 必要性分析 | 第22-24页 |
(1)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 | 第22-23页 |
①环境问题产生的内因——国情因素 | 第22页 |
②环境问题产生的外因——污染转移 | 第22-23页 |
(2) 环境管制模式的漏洞 | 第23页 |
(3)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23页 |
(4) 国际法律环境的同一性 | 第23-24页 |
2. 可行性分析 | 第24-29页 |
(1)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①环境权理论 | 第24-25页 |
②诉权理念发展 | 第25-26页 |
(2) 立法基础 | 第26页 |
(3) 群众基础 | 第26-28页 |
①公民公益意识觉醒 | 第26-27页 |
②公益法律服务组织的法律支持 | 第27页 |
③环境保护组织的环保宣传 | 第27-28页 |
(4) 现有司法资源优化利用 | 第28页 |
(5) 实践经验 | 第28-29页 |
四、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模式设想 | 第29-34页 |
(一) 对现在主要的立法模式评析 | 第29-31页 |
1. "诉讼盘石"难以突破 | 第30页 |
2. "舶来品"的水土不服 | 第30-31页 |
(二) 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环境公益诉讼 | 第31-34页 |
1.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31页 |
(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31页 |
(2)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 第31页 |
2.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 | 第31-33页 |
(1) 深港西部通道工程 | 第31-32页 |
(2)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 | 第32-33页 |
①法律规定不明确 | 第32页 |
②政府主导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乏有效性 | 第32页 |
③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缺乏法律保障 | 第32-33页 |
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共同点——事前预防性 | 第33页 |
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33-34页 |
五、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构建设想 | 第34-39页 |
(一) 构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则 | 第34页 |
(二) 具体规定 | 第34-39页 |
1. 原告资格 | 第34-36页 |
(1) 直接利害关系人 | 第34页 |
(2) 非直接利害关系人 | 第34-35页 |
(3) 检查机关 | 第35页 |
(4) 环境保护团体 | 第35-36页 |
2. 举证责任 | 第36页 |
(1) 检察机关的举证责任 | 第36页 |
(2) 一般公众或社会团体的举证责任 | 第36页 |
3. 行政程序前置 | 第36-37页 |
4. 诉讼费用的合理承担和诉讼利益的合理分配 | 第37-38页 |
(1) 诉讼费用 | 第37-38页 |
①诉讼救助和法律援助 | 第37页 |
②诉讼保险制度 | 第37-38页 |
(2) 诉讼所得 | 第38页 |
5. 设立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