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6-10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6-7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6-7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7页 |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7-8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9-10页 |
第2章 决议不成立的法理基础 | 第10-20页 |
2.1 决议性质的相关学理探讨 | 第10-12页 |
2.2 决议的效力 | 第12-17页 |
2.2.1 决议的法理渊源 | 第12-13页 |
2.2.2 逻辑渊源 | 第13-17页 |
2.2.2.1 召集程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 | 第14-15页 |
2.2.2.2 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 | 第15-17页 |
2.3 决议的效力内容 | 第17-20页 |
第3章 决议不成立制度的产生沿革 | 第20-28页 |
3.1 效力瑕疵制度立法模式 | 第20-23页 |
3.1.1 “二分法” | 第20-21页 |
3.1.2 “三分法” | 第21-23页 |
3.2 我国的选择 | 第23-28页 |
3.2.1 司法实践面临的困境 | 第23-24页 |
3.2.2 司法解释的调整 | 第24-25页 |
3.2.3 司法解释版本修改之我见 | 第25-28页 |
第4章 决议不成立的独立价值——对决议不成立制度背后法理依据的再探寻 | 第28-34页 |
4.1 权利救济成本之独立价值 | 第28-29页 |
4.2 权利救济时间之独立价值 | 第29-31页 |
4.3 提诉权的主体之独立价值 | 第31-34页 |
第5章 决议不成立的裁判规则构建 | 第34-40页 |
5.1 适用情形之总结 | 第35-37页 |
5.2 裁判规则之构造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