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3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1.1 页岩油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1.2 页岩油藏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1.3 页岩油评价参数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页岩油资源评价中总含油率参数的校正 | 第13-21页 |
2.1 松辽盆地页岩的地化特征 | 第13-16页 |
2.1.1 有机质丰度 | 第13-14页 |
2.1.2 有机质类型 | 第14-16页 |
2.1.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16页 |
2.2 含油率参数S_1与氯仿沥青“A”的异同 | 第16-18页 |
2.3 氯仿沥青“A”的轻烃补偿校正 | 第18页 |
2.4 热解参数S_1的重烃、轻烃补偿校正 | 第18-20页 |
2.4.1 热解参数S_1的重烃补偿校正 | 第18-19页 |
2.4.2 热解参数S_1的轻烃补偿校正 | 第19-20页 |
2.5 校正前后S_1与氯仿沥青“A”的对比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核磁法确定页岩油可动量评价参数 | 第21-32页 |
3.1 核磁共振技术及原理 | 第21-25页 |
3.1.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及概念 | 第21-22页 |
3.1.2 核磁共振实验中弛豫时间及测量 | 第22-25页 |
3.2 岩石孔隙流体的核磁共振弛豫机制 | 第25-27页 |
3.3 核磁共振T_1-T_2相关谱技术 | 第27-30页 |
3.3.1 核磁共振T_1-T_2相关谱信号划分标准 | 第27-29页 |
3.3.2 核磁共振T_1-T_2谱信号与热解参数的关系 | 第29-30页 |
3.4 页岩油可动性及可动下限的确定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松辽盆地北部泥页岩有机及无机非均质性评价 | 第32-43页 |
4.1 泥页岩有机非均质性评价 | 第32-38页 |
4.1.1 △logR法评价有机非均质性原理(以TOC为例) | 第33页 |
4.1.2 有机非均质性评价模型的测井响应 | 第33-38页 |
4.2 泥页岩无机非均质性评价 | 第38-43页 |
第五章 松辽盆地北部页岩油资源量及可动性评价 | 第43-60页 |
5.1 松辽盆地北部泥页岩有效层系划分标准 | 第43页 |
5.2 泥页岩有机非均质性分布规律 | 第43-45页 |
5.3 含油性校正后的含油气性平面展布 | 第45-48页 |
5.3.1 恢复后氯仿沥青“A”平面展布 | 第45-46页 |
5.3.2 恢复后S_1平面展布 | 第46-48页 |
5.4 页岩油资源定量评价 | 第48-53页 |
5.4.1 体积法定量评价页岩油资源量方法 | 第49-50页 |
5.4.2 有效层系内泥岩资源强度分布 | 第50-51页 |
5.4.3 恢复后有效层系内泥岩资源丰度分布 | 第51-53页 |
5.5 页岩油可动性评价 | 第53-58页 |
5.5.1 生烃潜力法确定排烃门限 | 第53-56页 |
5.5.2 松辽盆地北部地区可动油评价 | 第56-58页 |
5.6 有利区预测 | 第58-60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