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1页 |
1.1 光合膜蛋白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1.1 PSI核心复合物 | 第10-11页 |
1.1.2 PSI外周天线蛋白 | 第11页 |
1.1.3 蓝藻中的PSI | 第11-12页 |
1.1.4 PSI的提取方法 | 第12页 |
1.2 类囊体膜的基本组成 | 第12-15页 |
1.2.1 类囊体中的蛋白 | 第13-14页 |
1.2.2 类囊体中的脂类 | 第14-15页 |
1.3 PSI在类囊体膜上的位置及环境 | 第15-17页 |
1.4 类囊体膜中的膜脂 | 第17-19页 |
1.4.1 磷脂酰甘油(PG) | 第17-18页 |
1.4.2 单半乳糖基甘油二脂(MGDG) | 第18页 |
1.4.3 双半乳糖基甘油二脂(DGDG) | 第18页 |
1.4.4 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脂(SQDG) | 第18-19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光合膜蛋白PSI的制备 | 第21-35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1-23页 |
2.1.1 实验材料来源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4 常用溶液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2.2.1 从菠菜中提取PSI | 第23-25页 |
2.2.2 从螺旋藻中提取PSI | 第25-29页 |
2.2.3 PSI低温(77 K)荧光光谱 | 第29页 |
2.2.4 SDS-PAGE电泳 | 第29页 |
2.2.5 PSI耗氧活性测定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2.3.1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果 | 第30-31页 |
2.3.2 PSI的低温(77 K)荧光光谱 | 第31-32页 |
2.3.3 PSI电泳结果 | 第32-33页 |
2.3.4 PSI的耗氧活性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类囊体膜脂对菠菜来源PSI结构性质的影响 | 第35-4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3.1.1 PSI与膜脂来源 | 第35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3.2.1 吸收光谱 | 第37页 |
3.2.2 低温(77 K)荧光光谱 | 第37页 |
3.2.3 空间二级结构(CD光谱) | 第37页 |
3.2.4 热力学稳定性 | 第37-38页 |
3.2.5 耗氧活性 | 第38页 |
3.2.6 水合半径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3.3.1 吸收光谱 | 第38-39页 |
3.3.2 低温(77 K)荧光光谱 | 第39-40页 |
3.3.3 空间二级结构 | 第40-41页 |
3.3.4 热力学稳定性 | 第41-44页 |
3.3.5 耗氧活性 | 第44-45页 |
3.3.6 水合半径 | 第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类囊体膜脂对螺旋藻来源PSI结构性质的影响 | 第47-5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7-49页 |
4.1.1 PSI与膜脂来源 | 第47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7-48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4.2.1 吸收光谱 | 第49页 |
4.2.2 低温(77 K)荧光光谱 | 第49页 |
4.2.3 空间二级结构 | 第49页 |
4.2.4 热力学稳定性 | 第49页 |
4.2.5 耗氧活性 | 第49页 |
4.2.6 水合半径 | 第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4.3.1 吸收光谱 | 第49-50页 |
4.3.2 低温(77 K)荧光光谱 | 第50-52页 |
4.3.3 空间二级结构 | 第52-53页 |
4.3.4 热力学稳定性 | 第53-56页 |
4.3.5 耗氧活性 | 第56页 |
4.3.6 水合半径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