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9页 |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降雨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地震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4 降雨-地震耦合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第二章 自然条件下龙洞坡古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22-30页 |
2.1 滑坡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条件 | 第22-25页 |
2.1.1 气象水文特征 | 第22-23页 |
2.1.2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性质 | 第23-24页 |
2.1.3 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24-25页 |
2.2 龙洞坡古滑坡基本特征 | 第25-27页 |
2.2.1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2.2.2 滑坡岩土结构 | 第26-27页 |
2.3 自然条件下龙洞坡古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27-30页 |
2.3.1 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2.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降雨作用下龙洞坡古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30-57页 |
3.1 饱和-非饱和渗流基本理论 | 第30-34页 |
3.1.1 饱和-非饱和渗流达西定律 | 第30-31页 |
3.1.2 饱和-非饱和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 第31-32页 |
3.1.3 渗流微分方程的定解条件 | 第32-34页 |
3.2 数值模型计算方案 | 第34-38页 |
3.2.1 模型的建立及本构的选取 | 第34-35页 |
3.2.2 参数的选取 | 第35页 |
3.2.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5-36页 |
3.2.4 降雨工况的设计 | 第36-37页 |
3.2.5 计算分析流程 | 第37-38页 |
3.3 降雨特性对龙洞坡古滑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38-54页 |
3.3.1 降雨类型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2 降雨强度的影响 | 第39-44页 |
3.3.3 降雨持时的影响 | 第44-54页 |
3.3.4 小结 | 第54页 |
3.4 降雨条件下龙洞坡古滑坡破坏机理分析 | 第54-57页 |
第四章 地震作用下龙洞坡古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57-77页 |
4.1 边坡动力分析理论 | 第57-58页 |
4.2 数值模型计算方案 | 第58-61页 |
4.2.1 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4.2.2 地震工况的设计 | 第59-61页 |
4.3 地震波特性对龙洞坡古滑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61-74页 |
4.3.1 地震波类型的影响 | 第61-68页 |
4.3.2 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 第68-73页 |
4.3.3 小结 | 第73-74页 |
4.4 地震作用下龙洞坡古滑坡破坏机理分析 | 第74-77页 |
第五章 降雨-地震耦合作用下的龙洞坡古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77-101页 |
5.1 数值模型计算方案 | 第77-79页 |
5.1.1 模型的建立 | 第77-78页 |
5.1.2 降雨-地震耦合工况的设计 | 第78-79页 |
5.2 耦合作用下地震波特性对龙洞坡古滑坡的影响分析 | 第79-86页 |
5.2.1 耦合作用下地震波类型的影响 | 第79-84页 |
5.2.2 耦合作用下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 第84-86页 |
5.3 耦合作用下降雨特性对龙洞坡古滑坡的影响分析 | 第86-95页 |
5.3.1 耦合作用下降雨强度的影响 | 第86-91页 |
5.3.2 耦合作用下降雨持时的影响 | 第91-95页 |
5.4 降雨-地震耦合作用下的龙洞坡古滑坡破坏机理分析 | 第95-99页 |
5.4.1 耦合工况作用与单一工况作用的差异分析 | 第95-97页 |
5.4.2 耦合作用下的龙洞坡古滑坡破坏机理分析 | 第97-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5页 |
6.1 结论 | 第101-104页 |
6.2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