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抗开裂性能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沥青混合料疲劳开裂理论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方法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4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影响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关键科学问题第17-18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2章 沥青混合料不同阶段力学性质第20-40页
    2.1 应变控制重复直接拉伸试验第20-25页
        2.1.1 试验选择第20-22页
        2.1.2 试验设备第22-23页
        2.1.3 试验方案第23-25页
    2.2 不同阶段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第25-27页
        2.2.1 动态模量和相位角求解第25-26页
        2.2.2 动态模量和相位角变化规律第26-27页
    2.3 虚拟应变和耗散虚拟应变能第27-39页
        2.3.1 黏弹性应力及虚拟应变计算第27-31页
        2.3.2 公式修正第31-35页
        2.3.3 耗散虚拟应变能计算与拟合第35-38页
        2.3.4 不同阶段耗散虚拟应变能变化第38-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单一温度条件沥青混合料抗开裂性能简便评价方法第40-65页
    3.1 帕里斯公式的修正第40-44页
    3.2 试验方案及数据采集处理第44-49页
    3.3 修正帕里斯公式参数第49-53页
    3.4 损伤密度第53-55页
    3.5 修正帕里斯公式参数与沥青混合料抗开裂性能的关系第55-64页
    3.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4章 不同温度条件沥青混合料抗开裂性能准确评价方法第65-114页
    4.1 试验方案第65页
    4.2 不同温度下沥青混合料的损伤性质第65-83页
        4.2.1 0℃条件第66-69页
        4.2.2 10℃条件第69-72页
        4.2.3 20℃条件第72-76页
        4.2.4 30℃条件第76-79页
        4.2.5 40℃条件第79-82页
        4.2.6 影响因素分析第82-83页
    4.3 耗散应变能的能量分离第83-90页
        4.3.1 无损阶段第83-84页
        4.3.2 损伤阶段第84-90页
    4.4 损伤阶段的能量分配第90-97页
        4.4.1 0℃条件第91-93页
        4.4.2 10℃条件第93-94页
        4.4.3 20℃条件第94-95页
        4.4.4 30℃条件第95-96页
        4.4.5 40℃条件第96-97页
    4.5 能量分配影响因素分析第97-107页
        4.5.1 加载周期第101-102页
        4.5.2 沥青类型第102-103页
        4.5.3 集料与级配类型第103-105页
        4.5.4 温度第105-107页
    4.6 疲劳开裂耗散虚拟应变能和损伤密度第107-111页
    4.7 修正帕里斯公式参数第111-113页
    4.8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5章 温度与疲劳开裂发展规律的关系第114-128页
    5.1 各温度主导损伤模式第114-118页
    5.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抗开裂性能第118-125页
        5.2.1 不同温度的修正帕里斯公式参数第118-120页
        5.2.2 不同温度的损伤密度与修正帕里斯公式参数关系第120-123页
        5.2.3 温度对疲劳开裂的影响第123-125页
    5.3 两种评价方法对比第125-127页
    5.4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28-131页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28-130页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30页
    6.3 展望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7页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纤维索斜拉桥气动效应分析
下一篇:中小跨径桥梁节段拼装桥墩受力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