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传染病学论文--细菌病论文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10-12页
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12-26页
    第一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第12-26页
        1 血清型第12-13页
        2 毒力因子第13-19页
            2.1 黏附素第13-15页
                2.1.1 Ⅰ型菌毛第14页
                2.1.2 P菌毛第14-15页
            2.2 溶血素第15-16页
                2.2.1 溶血素第15-16页
                2.2.2 Tsh(温度敏感性血凝素)第16页
            2.3 摄铁系统第16-17页
                2.3.1 气杆菌素第16-17页
                2.3.2 肠杆菌素第17页
                2.3.3 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igh pathogenecity island, HPI)第17页
            2.4 毒力岛第17-18页
            2.5 外膜蛋白第18-19页
        3 细菌耐药性第19-20页
        参考文献第20-26页
第二篇 试验研究第26-52页
    第二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第26-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32页
            1.1 参考菌株来源第26-27页
            1.2 病料来源第27页
            1.3 试验材料第27页
                1.3.1 培养基第27页
                1.3.2 试剂第27页
                1.3.3 大肠杆菌诊断血清第27页
                1.3.4 其他试剂第27页
            1.4 主要耗材与仪器第27-28页
            1.5 细菌纯培养第28页
            1.6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及PCR方法的鉴定第28-29页
                1.6.1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第28页
                1.6.2 大肠杆菌的PCR鉴定第28-29页
            1.7 生化试验第29-30页
                1.7.1 糖发酵试验第29页
                1.7.2 吲哚试验第29-30页
                1.7.3 甲基红试验第30页
                1.7.4 V-P试验第30页
                1.7.5 枸橡酸盐试验第30页
                1.7.6 硫化氢试验第30页
                1.7.7 尿素分解试验第30页
                1.7.8 三糖铁斜面接种试验第30页
            1.8 运动性试验第30-31页
            1.9 分离菌O血清型鉴定第31-32页
                1.9.1 分离菌O血清型PCR法鉴定第31页
                1.9.2 凝集实验第31-32页
        2 结果第32-33页
            2.1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第32页
            2.2 分离菌O血清型的鉴定第32-33页
        3 讨论第33-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第三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第38-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41页
            1.1 大肠杆菌第38页
            1.2 培养基及试剂第38-39页
            1.3 细菌基因组模板的提取第39页
            1.4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12种毒力相关基因的PCR检测第39-41页
                1.4.1 引物的设计第39-40页
                1.4.2 PCR扩增反应体系第40-41页
        2 结果第41页
        3 讨论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第四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检测第46-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1.1 菌株来源第46页
            1.2 培养基及试剂第46-47页
            1.3 药敏试验第47页
        2 结果第47页
        3. 讨论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全文总结第52-54页
致谢第54-56页
附表第56-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物理有效纤维水平日粮制粒和颗粒大小对山羊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采食行为及瘤胃乳头发育的影响
下一篇:施氮和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繁殖策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