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有色金属冶炼论文--稀有金属冶炼论文--难熔金属冶炼(高温熔融金属)论文--钒论文

溶剂浸渍树脂的制备及其对含钒溶液的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1.1 钒的概述第12-14页
        1.1.1 钒的物理化学性质第12-13页
        1.1.2 钒的应用第13页
        1.1.3 钒资源概况第13-14页
    1.2 含钒溶液分离净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溶剂萃取法第14-16页
        1.2.2 离子交换法第16-17页
        1.2.3 化学沉淀法第17-18页
    1.3 溶剂浸渍树脂第18-24页
        1.3.1 酸性磷类萃取剂浸渍树脂第20-22页
        1.3.2 中性磷类萃取剂浸渍树脂第22-23页
        1.3.3 胺类萃取剂浸渍树脂第23-24页
        1.3.4 其他类型浸渍树脂第24页
    1.4 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第24-26页
        1.4.1 研究意义及目的第24-25页
        1.4.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2章 试验原料、仪器及研究方法第26-32页
    2.1 试验药剂及仪器第26-28页
        2.1.1 试验药剂第26-27页
        2.1.2 主要试验仪器第27-28页
    2.2 试验方案第28-29页
    2.3 试验方法第29-32页
        2.3.1 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第29页
        2.3.2 浸渍树脂的制备第29页
        2.3.3 静态吸附试验第29-30页
        2.3.4 动态柱式试验第30页
        2.3.5 主要分析测试方法第30-32页
第3章 浸渍树脂的制备及表征分析第32-48页
    3.1 溶剂的选择(萃取剂及稀释剂)第32-34页
    3.2 载体树脂对制备的影响第34-36页
    3.3 浸渍方法比较第36页
    3.4 浸渍条件对制备的影响第36-40页
        3.4.1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第36-38页
        3.4.2 萃取溶剂与载体树脂比例的影响第38页
        3.4.3 浸渍时间的影响第38-39页
        3.4.4 浸渍温度的影响第39-40页
    3.5 浸渍树脂的表征分析第40-45页
        3.5.1 扫描电镜分析第40-41页
        3.5.2 树脂结构的红外表征第41-42页
        3.5.3 热稳定性分析第42-43页
        3.5.4 浸渍树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第43-45页
        3.5.5 浸渍树脂的溶胀度分析第45页
    3.6 浸渍树脂与溶剂萃取的对比第45-47页
    3.7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浸渍树脂对钒的吸附分离性能第48-64页
    4.1 浸渍树脂对钒的静态吸附性能研究第48-51页
        4.1.1 溶液pH对浸渍树脂吸附性能影响第48-49页
        4.1.2 溶液浓度对浸渍树脂吸附性能影响第49-50页
        4.1.3 吸附反应温度对浸渍树脂吸附性能影响第50页
        4.1.4 吸附反应时间对浸渍树脂吸附性能影响第50-51页
    4.2 浸渍树脂对钒的动态吸附性能研究第51-53页
        4.2.1 上样流速的影响第51-52页
        4.2.2 柱高的影响第52-53页
    4.3 浸渍树脂对钒的分离性能研究第53-62页
        4.3.1 P204浸渍树脂对常见金属离子的吸附选择性第54页
        4.3.2 P204浸渍树脂对V(Ⅳ)、Fe(Ⅲ)、Al(Ⅲ)的静态吸附第54-55页
        4.3.3 动态分离流程设计第55-56页
        4.3.4 动态吸附分离过程第56-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5章 浸渍树脂对钒的吸附机理探讨第64-77页
    5.1 等温吸附曲线第64-66页
    5.2 热力学研究第66-68页
    5.3 动力学研究第68-73页
    5.4 吸附作用机制第73-75页
        5.4.1 饱和法测定第73页
        5.4.2 斜率法测定第73-74页
        5.4.3 红外光谱分析第74-75页
    5.5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77-80页
    6.1 结论第77-78页
    6.2 创新点第78页
    6.3 展望第78-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渣矿物热闷活化技术及其产物在建材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不同输送工艺方法对氧化铝粉颗粒形态及其电解效率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