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0-18页 |
1.1 中草药简介 | 第10-12页 |
1.1.1 中草药简介 | 第10页 |
1.1.2 中草药应用 | 第10-11页 |
1.1.3 中草药抑菌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1.4 中草药抑菌机理 | 第11-12页 |
1.2 盐穗木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盐穗木介绍 | 第12-13页 |
1.2.2 盐穗木形态学及生理学研究 | 第13页 |
1.2.3 盐穗木耐盐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3页 |
1.2.4 盐穗木营养成分研究 | 第13-14页 |
1.2.5 盐穗木抑菌效果研究 | 第14页 |
1.2.6 盐穗木抑菌成分分析 | 第14-15页 |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简介 | 第15页 |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 | 第15页 |
1.3.3 细菌耐药机制 | 第15-16页 |
1.3.4 针对细菌耐药性采取的对策 | 第16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影响的研究 | 第18-29页 |
2.1 材料 | 第18-19页 |
2.1.1 提取物 | 第18页 |
2.1.2 菌种 | 第18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2.2 方法 | 第19-22页 |
2.2.1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的提取 | 第19-20页 |
2.2.2 培养基及缓冲液的配制 | 第20页 |
2.2.3 供试菌的处理 | 第20页 |
2.2.4 样品前期处理 | 第20页 |
2.2.5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2.2.6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21页 |
2.2.7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菌悬液中碱性磷酸酶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2.8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菌悬液中肽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2.9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化学键的测定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2.3.1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 第22-23页 |
2.3.2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菌悬液中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 第23页 |
2.3.3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菌悬液中肽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4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化学键的影响 | 第24-26页 |
2.4 讨论 | 第26-27页 |
2.5 结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影响的研究 | 第29-34页 |
3.1 材料 | 第29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3.2 方法 | 第29-30页 |
3.2.1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菌悬液中电导率的测定 | 第29页 |
3.2.2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菌悬液中钾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3.2.3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菌悬液中核酸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3.3.1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菌悬液电导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2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菌悬液中钾离子含量的影响 | 第31页 |
3.3.3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菌悬液中核酸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 讨论 | 第32-33页 |
3.5 结论 | 第33-34页 |
第4章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活力影响的研究 | 第34-40页 |
4.1 材料 | 第34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4.2 方法 | 第34-37页 |
4.2.1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菌悬液中ATP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4.2.2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菌体蛋白合成的影响 | 第35-3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4.3.1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菌悬液ATP含量影响的检测结果 | 第37页 |
4.3.2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菌体蛋白质合成影响的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4.4 讨论 | 第38-39页 |
4.5 结论 | 第39-40页 |
第5章 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体内安全试验的研究 | 第40-45页 |
5.1 材料 | 第40页 |
5.1.1 材料 | 第40页 |
5.1.2 试验动物 | 第40页 |
5.2 方法 | 第40-41页 |
5.2.1 急性毒性预试验 | 第40-41页 |
5.2.2 急性毒性正式试验 | 第4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5.4 讨论 | 第43页 |
5.5 结论 | 第43-4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