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贸易促进效应研究--基于PSM-DID方法的经验分析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2.1 FTA贸易效应的事前研究 | 第9-11页 |
1.2.2 FTA贸易效应的事后研究 | 第11-12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6-22页 |
2.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关税同盟理论 | 第17-19页 |
2.2.3 大市场理论 | 第19-20页 |
2.2.4 次优理论 | 第20-21页 |
2.2.5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 第21页 |
2.2.6 “轮轴-辐条”效应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中国与已签订FTA的伙伴国双边贸易现状 | 第23-30页 |
3.1 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 | 第23-24页 |
3.2 中国促进自贸区发展的相关战略 | 第24-25页 |
3.3 中国与FTA伙伴国的双边贸易现状 | 第25-30页 |
4 中国FTA战略对双边贸易促进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30-48页 |
4.1 FTA促进贸易增长的机理分析 | 第30-33页 |
4.1.1 自贸区驱动贸易增长的作用机制 | 第30-32页 |
4.1.2 影响自贸区贸易促进效应的主要因素 | 第32-33页 |
4.2 PSM-DID实证模型的设定 | 第33-37页 |
4.2.1 倾向得分匹配法 | 第33-34页 |
4.2.2 双重差分法 | 第34-37页 |
4.3 变量选取与数据 | 第37-39页 |
4.4 实证分析 | 第39-45页 |
4.4.1 中国FTA伙伴国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4.4.2 PSM匹配 | 第40-41页 |
4.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4.4.4 单个FTA的“贸易效应”检验 | 第44-45页 |
4.5 稳健性检验 | 第45-48页 |
4.5.1 匹配误差检验 | 第45-46页 |
4.5.2 反事实检验 | 第46-48页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8-51页 |
5.1 结论 | 第48-49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