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前言 | 第5-6页 |
课题来源 | 第5页 |
研究意义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绪论 | 第13-26页 |
·食品废弃物的特点和处理技术 | 第13-15页 |
·食品废弃物的特点 | 第13页 |
·食品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 | 第13-15页 |
·我国市政剩余污泥现状和处置技术 | 第15-17页 |
·我国剩余污泥现状和危害 | 第15-16页 |
·剩余污泥的资源化方法 | 第16-17页 |
·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发酵产酸 | 第17-21页 |
·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发酵原理 | 第17-18页 |
·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发酵产酸的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食品废弃物和剩余污泥联合厌氧发酵 | 第21页 |
·微生物合成聚羟基烷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PHA)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PHA的微生物合成方法 | 第22-23页 |
·有机废物作为碳源合成 PHA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材料与装置 | 第26-27页 |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26-27页 |
·接种污泥和底物 | 第27页 |
·测试方法 | 第27-30页 |
·VFAs的测定 | 第27-28页 |
·HB及HV的测定 | 第28-29页 |
·常规指标测定 | 第29-30页 |
·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3 不同比例食品废弃物和剩余污泥联合发酵产酸研究 | 第31-40页 |
·引言 | 第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接种污泥和底物 | 第31-32页 |
·有机固体废弃物酸化高效菌的驯化 | 第32-33页 |
·不同比例食品废弃物和剩余污泥发酵产酸实验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驯化过程中发酵产酸情况 | 第33-35页 |
·不同比例食品废弃物和剩余污泥发酵产酸情况 | 第35-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利用RSM优化食品废弃物和剩余污泥联合发酵产VFAs的条件 | 第40-58页 |
·引言 | 第40页 |
·实验材料方法 | 第40-43页 |
·接种污泥和底物 | 第40页 |
·实验设计 | 第40-42页 |
·反应器运行条件 | 第42-43页 |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4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56页 |
·VFAs浓度响应分析 | 第44-50页 |
·发酵液中VFAs/SCOD比响应分析 | 第50-54页 |
·VFAs中C_偶/C_奇比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活性污泥利用食品废弃物和剩余污泥联合发酵产VFAs合成PHA | 第58-68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实验材料方法 | 第59-61页 |
·以发酵产VEAs为底物进行高PHA存储能力微生物的驯化 | 第59-60页 |
·不同磁场条件下底物与PHA组分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 | 第60-61页 |
·不同磁场条件下活性污泥合成PHA的研究 | 第6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以发酵产VFAs为底物进行高PHA存储能力微生物的驯化 | 第61-62页 |
·不同磁场条件下底物与PHA组分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 | 第62-64页 |
·不同磁场条件下活性污泥合成 PHA的研究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创新点 | 第69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