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1.2.1 截流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2 截流水力学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2 单戗堤立堵截流龙口水力模拟 | 第29-43页 |
2.1 三维紊流数值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29-32页 |
2.1.1 控制方程 | 第29页 |
2.1.2 方程离散 | 第29-30页 |
2.1.3 网格划分 | 第30-31页 |
2.1.4 边界条件处理 | 第31-32页 |
2.1.5 模型求解 | 第32页 |
2.2 模型验证 | 第32-37页 |
2.2.1 立堵截流龙口水流验证分析(一) | 第32-34页 |
2.2.2 立堵截流龙口水流验证分析(二) | 第34-37页 |
2.3 下游水位对龙口水力指标的影响 | 第37-42页 |
2.3.1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2.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2.3.3 抬高戗堤龙口下游水位的工程措施 | 第40-42页 |
2.4 小结 | 第42-43页 |
3 壅拦坎截流工立堵截流龙口水力特性分析 | 第43-63页 |
3.1 辅助截流工的概念 | 第43-44页 |
3.1.1 概念提出 | 第43页 |
3.1.2 辅助截流工型式 | 第43-44页 |
3.2 壅拦坎截流工对龙口流态的影响研究 | 第44-48页 |
3.2.1 壅拦坎截流工 | 第44-46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46页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3.3 壅拦坎截流工立堵截流龙口水力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7页 |
3.3.1 试验设计 | 第48-49页 |
3.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7页 |
3.4 壅拦坎截流工立堵截流龙口水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57-62页 |
3.4.1 壅拦坎立堵截流龙口主要水力指标计算模型 | 第57-59页 |
3.4.2 模型参数拟合分析 | 第59-62页 |
3.5 小结 | 第62-63页 |
4 楔形裹头截流工立堵截流龙口水力特性分析 | 第63-93页 |
4.1 楔形裹头截流工 | 第63页 |
4.2 龙口平面形状对龙口流态的影响研究 | 第63-70页 |
4.2.1 试验设计 | 第63-64页 |
4.2.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4-70页 |
4.3 楔形裹头截流工立堵截流龙口水力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 第70-87页 |
4.3.1 试验设计 | 第70-71页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1-87页 |
4.4 楔形裹头截流工立堵截流龙口水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87-90页 |
4.4.1 楔形裹头立堵截流龙口主要水力指标计算模型 | 第87-89页 |
4.4.2 模型参数拟合分析 | 第89-90页 |
4.5 小结 | 第90-93页 |
5 组合截流工立堵截流龙口水力特性分析 | 第93-127页 |
5.1 壅拦坎及楔形裹头截流工的局限性分析 | 第93-94页 |
5.1.1 壅拦坎截流工的局限性 | 第93页 |
5.1.2 楔形裹头截流工的局限性 | 第93-94页 |
5.1.3 组合截流工 | 第94页 |
5.2 三种截流工立堵截流龙口流态对比研究 | 第94-100页 |
5.2.1 试验设计 | 第94-95页 |
5.2.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5-100页 |
5.3 组合截流工立堵截流龙口水力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0-121页 |
5.3.1 试验设计 | 第100-101页 |
5.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01-121页 |
5.4 组合截流工立堵截流龙口水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121-125页 |
5.4.1 组合截流工立堵截流龙口主要水力指标计算模型 | 第121-123页 |
5.4.2 模型参数拟合分析 | 第123-125页 |
5.5 小结 | 第125-12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7-12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9页 |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