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预制高强管状劲性体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1 桩承式加筋路堤设计计算第15-19页
        1.2.2 桩承式加筋路堤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第19-20页
        1.2.3 预制桩帽的设计计算第20-21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1.4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5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2章 劲性体技术性能第24-37页
    2.1 劲性体技术参数第24-29页
        2.1.1 劲性体承载力分析第24-29页
        2.1.2 劲性体工程适用性第29页
    2.2 劲性体经济性分析第29-32页
        2.2.1 劲性体与水泥土双向搅拌桩对比第29-31页
        2.2.2 劲性体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对比第31-32页
    2.3 劲性体施工工艺第32-35页
        2.3.1 施工工艺流程第32页
        2.3.2 施工准备第32-33页
        2.3.3 劲性体静压施工第33-35页
        2.3.4 预制桩帽的连接第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3章 劲性体处理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现场试验第37-50页
    3.1 工程概况第37-38页
    3.2 试验仪器及方案第38-41页
        3.2.1 试验监测仪器第38-39页
        3.2.2 试验监测方案第39-41页
    3.3 现场实测成果分析第41-49页
        3.3.1 桩土荷载分担第41-46页
        3.3.2 土工格栅变形第46-47页
        3.3.3 孔隙水压力第47页
        3.3.4 沉降监测结果第47-48页
        3.3.5 深层水平位移第48-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桩承式加筋路堤设计方法对比与分析第50-70页
    4.1 桩承式加筋路堤设计方法第50-64页
        4.1.1 Terzaghi平面土拱第51页
        4.1.2 半球拱模型第51-54页
        4.1.3 多重拱模型第54-58页
        4.1.4 楔形土拱模型第58-60页
        4.1.5 沉管模型第60页
        4.1.6 土拱效应评价指标第60-61页
        4.1.7 拉膜效应第61-64页
    4.2 工程实例计算与分析第64-67页
        4.2.1 上海北部高速第64-65页
        4.2.2 长治至安阳高速第65-66页
        4.2.3 申苏浙皖高速第66-67页
        4.2.4 加筋体拉力分析第67页
    4.3 劲性体试验段第67-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5章 劲性体加固软土地基数值分析第70-83页
    5.1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70-73页
        5.1.1 模型的建立第70-71页
        5.1.2 网格划分第71-72页
        5.1.3 计算步骤设置第72-73页
    5.2 海启高速试验段数值模拟分析第73-75页
        5.2.1 桩土应力比第73-74页
        5.2.2 软土表面沉降第74-75页
    5.3 不同设计参数对沉降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第75-82页
        5.3.1 桩长的影响第75-77页
        5.3.2 桩帽尺寸的影响第77-79页
        5.3.3 褥垫层厚度的影响第79-80页
        5.3.4 土工格栅刚度的影响第80-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6章 劲性体加筋路堤简明设计方法第83-98页
    6.1 设计思路第83页
        6.1.1 劲性体加筋路堤主要设计要点第83页
        6.1.2 桩承式加筋路堤设计资料收集第83页
    6.2 劲性体加筋路堤设计方法第83-93页
        6.2.1 桩体设计第84-85页
        6.2.2 预制桩帽的设计第85-88页
        6.2.3 承载力计算第88-89页
        6.2.4 桩土荷载分担计算第89页
        6.2.5 加筋垫层设计第89-91页
        6.2.6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第91-93页
    6.3 工程案例第93-97页
    6.4 结论第97-98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98-100页
    7.1 结论第98页
    7.2 展望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5页
致谢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线通信接收机中数控振荡器(DCO)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基于IP网络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