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1.1 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简介 | 第13页 |
1.1.2 西医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现状 | 第13-14页 |
1.1.3 中医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现状 | 第14-15页 |
1.2 处方中各味药材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1 野菊花 | 第15-17页 |
1.2.2 蒲公英 | 第17-18页 |
1.2.3 处方中其它药材 | 第18-19页 |
1.3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9页 |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复方野菊洗剂制备工艺研究 | 第22-38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2 实验药材与试剂 | 第23页 |
2.3 药材鉴定 | 第23页 |
2.4 测定指标的确定 | 第23-24页 |
2.4.1 干浸膏得率 | 第24页 |
2.4.2 蒙花苷含量 | 第24页 |
2.5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5.1 试样的制备 | 第24页 |
2.5.2 色谱条件 | 第24-25页 |
2.5.3 方法学考察 | 第25页 |
2.5.4单因素实验 | 第25页 |
2.5.5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2.5.6 处方的确定和制法 | 第26页 |
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37页 |
2.6.1 方法学考察 | 第26-29页 |
2.6.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29-32页 |
2.6.3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 第32-36页 |
2.6.4 提取工艺验证试验 | 第36页 |
2.6.5 处方的确定和制法结果 | 第36-37页 |
2.6.6 成型工艺验证试验 | 第3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复方野菊洗剂质量控制研究 | 第38-51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38-39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9-43页 |
3.3.1 性状鉴别 | 第39页 |
3.3.2 薄层色谱鉴别 | 第39-40页 |
3.3.3 制剂检查 | 第40页 |
3.3.4 含量测定方法 | 第40-41页 |
3.3.5 方法学考察 | 第41-42页 |
3.3.6 样品含量测定 | 第42页 |
3.3.7初步稳定性实验 | 第42-43页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3.4.1 性状鉴别结果 | 第43页 |
3.4.2 薄层色谱鉴定结果 | 第43-44页 |
3.4.3 制剂检查结果 | 第44页 |
3.4.4 方法学考察 | 第44-47页 |
3.4.5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 第47-48页 |
3.4.6 初步稳定性实验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复方野菊洗剂初步药效学研究 | 第51-66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4.2.3 实验菌种 | 第52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52-55页 |
4.3.1 菌株活化 | 第52页 |
4.3.2 培养基的制备 | 第52-53页 |
4.3.3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 第53页 |
4.3.4 联合西药抑菌活性测定 | 第53页 |
4.3.5 对细菌生长曲线影响的测定 | 第53页 |
4.3.6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电导率的测定 | 第53-54页 |
4.3.7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54页 |
4.3.8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 | 第54页 |
4.3.9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液中核酸含量的影响 | 第54页 |
4.3.10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11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5页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64页 |
4.4.1 最低抑菌浓度 | 第55-56页 |
4.4.2 联合西药抑菌活性 | 第56-58页 |
4.4.3 对细菌生长曲线影响的测定 | 第58-60页 |
4.4.4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液电导率的测定 | 第60-61页 |
4.4.5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6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7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液中核酸影响 | 第63-64页 |
4.4.8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的影响 | 第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复方野菊洗剂皮肤刺激性试验研究 | 第66-75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66页 |
5.2.2 实验动物 | 第66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66-70页 |
5.3.1 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66-67页 |
5.3.2 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67-68页 |
5.3.3 皮肤过敏试验 | 第68-69页 |
5.3.4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 第69页 |
5.3.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9-70页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74页 |
5.4.1 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70-71页 |
5.4.2 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71-72页 |
5.4.3 皮肤过敏试验 | 第72-73页 |
5.4.4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 第73-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创新点 | 第76页 |
6.3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附录A:英文缩略词表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