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3.3 对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5.1 研究难点 | 第14-15页 |
1.5.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5页 |
第2章 主要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阐述和契合点分析 | 第15-24页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2 本研究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协同治理理论 | 第16-18页 |
2.2.2 资源依赖理论 | 第18-19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页 |
2.3 理论视角与研究内容的契合点分析 | 第19-24页 |
2.3.1 协同治理理论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的契合点 | 第19-22页 |
2.3.2 资源依赖理论对于分析多元主体之间合作的适应性 | 第22-24页 |
第3章 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调査及问题原因分析 | 第24-34页 |
3.1 H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审视 | 第24-28页 |
3.1.1 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及活动开展的现状 | 第24-25页 |
3.1.2 供给主体构成情况 | 第25-26页 |
3.1.3 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现状 | 第26-28页 |
3.1.4 民族地区农村文化服务人才现状 | 第28页 |
3.2 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剖析 | 第28-31页 |
3.2.1 资金渠道单一,整体投入匮乏 | 第28-29页 |
3.2.2 公共文化供给总量不足,形式单一且效率低 | 第29页 |
3.2.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各主体间缺乏有效协调,存在供给碎片化问題 | 第29-31页 |
3.2.4 需求表达机制缺乏,沟通不畅 | 第31页 |
3.3 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1-34页 |
3.3.1 政府观念意识薄弱、定位模糊 | 第31-32页 |
3.3.2 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缺少有效的沟通表达机制 | 第32页 |
3.3.3 人力资源规划未能与时俱进,缺乏科学性 | 第32-33页 |
3.3.4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财政体制不健全政府财政收入捉襟见肘 | 第33页 |
3.3.5 缺少协同观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协同机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第4章 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供给的功能价值及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4-46页 |
4.1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供给的技术模型 | 第34-40页 |
4.1.1 协同的各个子系统 | 第35-37页 |
4.1.2 协同引擎 | 第37-39页 |
4.1.3 外部环境 | 第39页 |
4.1.4 协同动因 | 第39-40页 |
4.2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供给的功能价值分析 | 第40-42页 |
4.2.1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供给的经济价值 | 第40页 |
4.2.2 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供给对民族地区的社会价值 | 第40-41页 |
4.2.3 协同供给对于民族地区的政治意义 | 第41-42页 |
4.3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供给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4.3.1 制度因素 | 第42-44页 |
4.3.2 意识观念因素 | 第44页 |
4.3.3 能力因素 | 第44-45页 |
4.3.4 地位因素 | 第45-46页 |
第5章 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供给的对策建议 | 第46-56页 |
5.1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形塑意识 | 第46-47页 |
5.2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相关协同机制 | 第47-51页 |
5.2.1 激发动力,激励与约束并举,健全相关机制 | 第47-48页 |
5.2.2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 | 第48-49页 |
5.2.3 整合监督力量,健全监督机制 | 第49-50页 |
5.2.4 规范协同供给主体间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 第50-51页 |
5.3 主体共存,注重实际,选择合适的协同方式 | 第51-53页 |
5.4 科学规划民间文化人才队伍 | 第53-54页 |
5.4.1 民族人才和干部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民族事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 第53-54页 |
5.4.2 民族地区文化艺人的挖掘和培养 | 第54页 |
5.5 多方协同,连片互动,凸显特色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附录一 | 第63-65页 |
附录二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