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构造、气候与地表过程 | 第14-19页 |
1.1.1 气候的作用 | 第15-16页 |
1.1.2 构造在构造-气候-地表过程耦合中的主导角色 | 第16-18页 |
1.1.3 地表侵蚀对构造和气候的反馈 | 第18-19页 |
1.2 地表侵蚀速率研究 | 第19-23页 |
1.2.1 短时间尺度 | 第19-20页 |
1.2.2 长时间尺度 | 第20-23页 |
1.3 河流侵蚀(下切)及其速率 | 第23-24页 |
1.4 论文选题依据、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8页 |
1.4.1 论文选题依据 | 第24-26页 |
1.4.2 论文研究内容与工作量 | 第26页 |
1.4.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8-33页 |
2.1 天山地质演化历史 | 第28-30页 |
2.2 天山地区气候背景 | 第30页 |
2.3 北天山河流系统与地貌基本格局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33-40页 |
3.1 河流阶地序列分级 | 第33-34页 |
3.2 古地貌面重建 | 第34-38页 |
3.2.1 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3.2.2 古地貌面恢复标志的选取 | 第35-37页 |
3.2.3 古地貌面重建 | 第37-38页 |
3.2.3.1 山地流域古地貌面重建 | 第37-38页 |
3.2.3.2 山麓古地貌面重建 | 第38页 |
3.3 河流下切侵蚀量与速率估算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地貌序列与年代 | 第40-51页 |
4.1 奎屯河 | 第40-42页 |
4.2 金钩河 | 第42-45页 |
4.3 玛纳斯河 | 第45-47页 |
4.4 乌鲁木齐河 | 第47-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山地流域河流下切侵蚀量与速率 | 第51-60页 |
5.1 地形坡度的确定 | 第51-53页 |
5.2 河流山地下切侵蚀量 | 第53-58页 |
5.3 山地河流下切侵蚀速率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山麓河流下切侵蚀量与速率 | 第60-65页 |
6.1 山麓河流下切量 | 第60-63页 |
6.2 山麓河流下切侵蚀速率 | 第63-6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北天山河流下切速率空间模式探讨 | 第65-81页 |
7.1 基于不同方法获得的北天山侵蚀速率差异对比 | 第65-67页 |
7.2 北天山侵蚀(下切)速率空间分布模式的控制因素 | 第67-79页 |
7.2.1 岩性对河流下切侵蚀的影响 | 第68-69页 |
7.2.2 气候(降水)对河流下切侵蚀的影响 | 第69-72页 |
7.2.3 河流侵蚀(下切)和构造因素的密切联系 | 第72-78页 |
7.2.4 晚第四纪北天山河流地貌演化过程 | 第78-79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不足 | 第81-84页 |
8.1 主要认识 | 第81-82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7页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