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反义4CL基因及LePT1基因转化百脉根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3-21页
    0.1 豆科牧草百脉根第13-15页
        0.1.1 豆科牧草百脉根的经济价值第13-14页
        0.1.2 百脉根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0.2 木质素基因调控的研究第15-17页
        0.2.1 木质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第15-16页
        0.2.2 木质素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0.3 植物磷转运蛋白基因第17-19页
        0.3.1 植物磷转运蛋白子基因家族第17页
        0.3.2 磷酸盐转运蛋白的作用机制第17-18页
        0.3.3 磷转运蛋白的植物基因工程第18页
        0.3.4 磷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意义第18-19页
    0.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1页
第1章 百脉根再生体系的优化第21-31页
    1.1 材料、试剂和设备第21-22页
        1.1.1 材料第21页
        1.1.2 试剂配制第21页
        1.1.3 重要耗材第21页
        1.1.4 仪器设备第21-22页
        1.1.5 培养基第22页
    1.2 研究方法第22-25页
        1.2.1 培养条件第22页
        1.2.2 种子萌发第22-23页
        1.2.3 愈伤组织诱导第23页
        1.2.4 丛生芽诱导分化第23-24页
        1.2.5 生根诱导第24页
        1.2.6 炼苗移栽第24-25页
    1.3 数据统计分析第25页
    1.4 结果与分析第25-29页
        1.4.1 不同浓度6-BA和2,4-D对百脉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25-26页
        1.4.2 不同浓度6-BA和NAA对百脉根丛生芽诱导分化的影响第26页
        1.4.3 不同浓度NAA对百脉根生根诱导的影响第26-29页
    1.5 讨论第29-31页
        1.5.1 外植体的选择第29页
        1.5.2 不同激素浓度的选择第29-31页
第2章 农杆菌介导4CL反义基因对百脉根的遗传转化第31-44页
    2.1 材料、试剂和设备第31-34页
        2.1.1 材料第31页
        2.1.2 药品和试剂第31页
        2.1.3 试剂配制第31-32页
        2.1.4 重要耗材第32页
        2.1.5 仪器设备第32-33页
        2.1.6 培养基第33-34页
        2.1.7 菌株和质粒第34页
    2.2 研究方法第34-39页
        2.2.1 农杆菌的活化第34页
        2.2.2 农杆菌介导4CL反义基因转化百脉根第34-36页
        2.2.3 转4CL反义基因百脉根的分子检测第36-3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9-42页
        2.3.1 农杆菌介导4CL反义基因转化百脉根的培养第39页
        2.3.2 转4CL反义基因植株PCR检测结果第39-40页
        2.3.3 转4CL反义基因植株部分测序结果第40-41页
        2.3.4 T0代转基因植株株高、株重的测量第41-42页
    2.4 讨论第42-44页
        2.4.1 种子灭菌第42-43页
        2.4.2 外植体叶龄第43-44页
第3章 农杆菌介导LePT1基因对百脉根的遗传转化第44-56页
    3.1 材料、试剂和设备第44-46页
        3.1.1 材料第44页
        3.1.2 药品和试剂第44页
        3.1.3 试剂配制第44页
        3.1.4 重要耗材第44-45页
        3.1.5 仪器设备第45页
        3.1.6 培养基第45-46页
        3.1.7 菌株和质粒第46页
    3.2 研究方法第46-51页
        3.2.1 农杆菌的活化第46-47页
        3.2.2 农杆菌介导LePT1基因转化百脉根第47-48页
        3.2.3 T_0代转LePT1基因百脉根的分子检测第48-5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1-54页
        3.3.1 农杆菌介导LePT1基因转化百脉根的培养第51页
        3.3.2 转LePT1基因植株PCR检测结果第51-52页
        3.3.3 转LePT1基因植株部分测序结果第52-53页
        3.3.4 T0代转LePT1基因植株株高、株重的测量第53-54页
    3.4 讨论第54-56页
        3.4.1 预培养时间第54-55页
        3.4.2 侵染中的菌液浓度第55-56页
第4章 结论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缩写符号说明第62-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的情况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个人信息民法保护问题研究
下一篇: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盘锦市中心城区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